报告品种:碳酸锂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SZm7GxVp5S4AuKkH9YK7g 一、产能格局:资源掌控力决定行业地位 2025年新能源产业将步入增速换挡期。技术创新、储能市场发展和政策支持将是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需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竞争和供应链挑战,锂资源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原料,其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目前江西碳酸锂企业已形成“资源自给型”与“加工贸易型”两大阵营,产能释放节奏呈现显著分化:资源自给型企业依托本地锂云母资源和技术迭代优势,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方面表现突出;加工贸易型企业则凭借市场渠道优势和灵活产能配置,专注锂盐精加工环节,形成与锂资源的深度绑定。 1、资源主导型企业 A公司:公司主要负责行政区内锂矿资源收储、经营、管理。目前江西地区依托宜春本地矿山资源,2024年原矿出矿量达2000万吨,碳酸锂产量11-12万吨LCE,预计2025年通过同安、大港等矿区扩产实现原矿增量1000万吨,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15-16万吨LCE的锂矿量。 B公司:自有矿山年产能300万吨,选矿能力450万吨,原料自供率100%,计划2025年矿山扩证至900万吨,支撑4-5万吨碳酸锂产能,锂资源优势显著。隧道窑焙烧工艺先进节能降耗,比传统回转窑节能15%。反应也较为充分,回收率高。 C公司:洞采深部锂矿(品位1.3%-1.5%)原矿直接破碎磨粉,不需要浮选,搭配露天云母精矿,每吨碳酸锂的加工成本远远低于锂云母加工成本,冶炼现金成本7万元/吨,据有较强竞争力,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 D公司:公司原料使用股东公司生产的锂精粉,原料供应充足(当前满产月1.6万碳酸锂当量),不用外购,主要使用1.6-1.7%的云母精矿。使用硫酸盐煅烧法,收率能到75%以上。当前产业链企业较为艰难但尚该公司开工暂无压力,公司拥有不少于4万吨/年云母产线,当前接近满产。同时企业也会持续从规模、技术、装备、管理等环节降本,近期规模降本效果显著。 2、加工贸易型企业 E公司:依赖非洲锂矿进口(满足30%产能),原料成本高达1000元/吨度(含1600元/吨物流成本),规划产能5万吨/年,当前仅投产2.5万吨/年产能,扩产受制于矿石供应稳定性,目前月产能达到1500吨/月,下半年预计爬产4000吨/月。 F公司:无自有矿山,外购锂辉石(澳矿1226元/度)与云母(2.3%品位),加工费降至2.3-2.5万元/吨,公司目前两条生产线,云母生产线1万吨/年产能,辉石生产线0.8万吨/年产能。开工率仅40%-50%,面临持续成本倒挂压力,不断探寻降本增效。公司自2024年不断提高除磁工艺,降低杂质,提升产品纯度。 G公司:公司目前原料主要是来自各种来源的粗制碳酸锂。公司有自有矿山,原矿品位0.2-0.4%,原规划产能80万吨/年的云母精矿,但因为价格原因目前尚未开发。开工率目前维持50%左右,公司直销单和代工单各占一半,代工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司的主要产品电池级氢氧化锂,特点为低钾钠低碳酸根,碳酸根明显低于国标碳酸根<0.4% 要求,也低于日韩客户<0.2%的要求,符合高纯级氢氧化锂的品质特点。 二、成本结构:能源与尾渣处理成关键变量 江西云母提锂成本分化显著,核心差异点如下: 降本路径: 能源优化:天然气成本占比高达30%(每吨矿原料耗气60-70立方),企业通过余热回收、设备改造降低能耗。 副产品增值:长石粉(陶瓷原料)销售可抵消小部分成本,钽铌渣回收(试点中)有望创造额外收益。 工艺升级:隧道窑焙烧(B公司)、硫酸盐煅烧法(D公司)将锂回收率提升至75%-80%,降低单耗成本。 三、环保压力:尾渣处理从“合规负担”转向“价值创造” 宜春环保政策持续高压,企业探索差异化解决方案: 短期应对: 建设集中尾渣库(处理成本50-100元/吨),如部分企业通过自建库容满足3-5年堆放需求。存需求;长期规划:尾渣资源化利用,如C公司研发锂渣制砖技术。 推广长石粉制陶瓷技术,当前综合利用率较少,但受房地产下行拖累,建材市场需求疲软。 长期破局: 金属提取:从尾渣中回收钽、铌、铷等高附加值金属(试验阶段),预计2-3年内实现产业化,可降低综合成本。 循环经济:部分企业“提锂-尾渣-建材”模式、或“深矿硅利用”技术,将环保成本转化为产业链协同收益。 七禾带你去调研,最新调研活动请扫码咨询 更多调研报告、调研活动请扫码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