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铜破顶!创历史新高”—— LME铜价攀升至每吨1120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打破了去年创下的纪录,成为全球大宗市场最耀眼的“明星”。
亚洲交易时段,沪铜主力合约一度89270元/吨,再次突破前高。铜价飙升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市场参与者感到震惊。
供应危机 铜矿供应短缺是推动本轮铜价上涨的核心驱动力。LME铜库存已降至134575吨,为7月底以来最低水平,供应短缺压力显著。 两大矿业巨头的最新产量报告显示,英美资源今年前九个月铜产量下降9%至52.6万吨;嘉能可同期铜产量也下降了17%。周三,嘉能可还下调了年度铜产量指引,从此前的85万至89万吨,下调至85万至87.5万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铜矿供应短缺的担忧。 年内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也让年初铜矿增长50万吨的预期逐步调低。 2025年9月印尼Grasberg铜矿作为全球第二大铜矿(年产量约81.6万吨,占全球3.6%),其因泥石流事故引发的停产对全球铜市场产生了显著冲击。2025年四季度预计减产20万金属吨,2026年全年减产27万吨(较原计划下降35%),最早2027年才能恢复产能。 传导效应 铜矿短缺已开始向精铜市场传导。据国际铜业协会数据,2025年1-8月,全球精铜产量保持3.9%的较快增速,产量达1907.3万吨。然而,9月中国24家样本企业阴极铜产量环比下降4.4%,为年内除春节所在月份外首次出现减产情况。 原材料紧张使得铜冶炼厂不得不减产。铜冶炼加工费出现历史性暴跌,完全颠覆了铜冶炼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截至目前,按照现货铜精矿加工费计算,铜冶炼厂已经连续亏损了大半年。 中国铜冶炼厂在1-8月能够保持增产,主要依靠铜精矿长单加工费、黄金和硫酸等副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使用废铜、阳极铜等冷料来生产铜。但9月后,中国铜冶炼厂减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冷料库存消耗殆尽。 铜价暴涨并非历史首次。回顾期铜逼仓史,2005年的“国储铜事件”堪称经典案例。 事件背景 2003年,中国经济在非典疫情后快速复苏,工业需求激增推动铜价进入上升通道。国际机构普遍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过剩10万吨,高盛等投行更看跌铜价。然而,现实却与预期背道而驰:2005年11月,LME铜价突破每吨4146.65美元历史高点,中国国储局在此时被迫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围猎。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的违规操作。这位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国储局唯一拥有境外期货交易权限的“明星交易员”,自1998年起负责国储铜期货业务。资料显示,刘其兵很擅长在上海期交所与LME之间做反向套利,尽管上海期铜一直是跟随LME走,被称为“影子市场”,但两个市场之间每吨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价差,因此这种套利行为较为普遍。作为国储局的交易员,刘其兵的一举一动引来众多投资者跟风追随,当时一度有消息称“国储调节中心在国内市场获利超过7亿元人民币”。 致命豪赌 铜价涨至3000美元后,以技术分析为主的刘其兵认为大跌将至,于是开始在LME开空仓。2004年中国实施宏观调控后,受国内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铜价于下半年开始下滑,这加深了刘其兵看空铜市的判断。 2005年9月,在铜价突破3000美元/吨后,他通过SEMPRA等8家经纪商分仓建立20万吨空头头寸(约合50亿美元市值),交割日定为12月21日。这一规模相当于中国全年铜消费量的5%,且远超国储局实际储备能力。 联合绞杀 如此巨大的动作,怎能不受关注。很快,刘其兵的巨额头寸就被国际资本盯住,一出壮烈的逼空行情就此上演。 以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为首的国际资本通过瑞福期货、红风筝基金等机构,在3个月内将铜价从3100美元推高至4000美元,涨幅达29%。同时,还发动了心理战,利用刘其兵分仓交易暴露的持仓信息,发动逼空攻势。当国储局抛售国内现货平抑价格时,国际资本反而加大买入,形成“越抛越涨”的恶性循环。 就这样,铜价一路飙升,截至2007年4月,国储局通过实物交割、平仓展期等方式挽回部分损失,但最终确认的净亏损仍高达9.2亿元。刘其兵也为其疯狂的行为付出了代价,锒铛入狱,被判7年。讽刺的是,还有人总结,刘其兵是这一轮“铜牛”的制造者。 结语 历史不断重演,但每次都有新的剧本。从国储铜事件到今日的铜价破顶,铜市博弈的主角在变,但其背后的逻辑始终未变——供需关系的天平一旦倾斜,价格便会寻找新的平衡点。 铜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它既是工业的基石,也是资本的玩具;既能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倾家荡产。铜的每一次暴涨暴跌,都在提醒我们:在金融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用永恒的风险。 综合整理自网络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