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品种:花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8dYnG8sWPvmD9MEFIFKUg?scene=1&click_id=29 本次调研揭示了驻马店地区2025年产季花生产业的几个关键变化,与早期预期有显著差异,核心矛盾在于供应总量增加、品质预期改善与上市推迟、成本高企导致的农户惜售心理之间的博弈。 一、核心变化与市场影响 1、单产预期修正:单产由忧转喜,供应基础坚实 调研情况:尽管经历了播种期的干旱与收获前期的连续降水,但本季花生的实际单产预期却逆势上调。核心原因在于,持续的阴雨天气客观上迫使收获期从往年的9月20日左右,普遍推迟至10月20日前后。这长达近一个月的生长延长期,使得花生果实得到了充分的灌浆和成熟。 数据支撑:大部分地块预计亩产花生果可达700-800斤,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600-700斤水平。此外,果实饱满度提升直接带来了含油率的显著增加,贸易商预估普遍在46%-47%,优于常年。 市场影响:驻马店作为重要产区,其单产提升有效保障了区域内的总供应量,彻底扭转了市场早期因天气对产量产生的悲观预期。 2、品质预期修正:并非“全军覆没”,而是“优劣分明” 调研事实:品质状况是本次调研的最大预期差。此前市场最担忧的持续降雨引发大规模霉变、发芽现象并未出现。然而,品质因收获时间点不同呈现出极为明显的两极分化。 具体分级: 国庆期间收获(占比约30%):此阶段收获的花生因在田间经历雨水浸泡时间较长,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黄皮米、黑筋米甚至芽米,品质较差,预计将主要进入油料米渠道,食品率低。 10月18日天气放晴后收获(占比50%-60%):此时抢收的花生,因雨水停歇、天气转晴,大部分花生瓤仍保持绿色,果实外观良好,颗粒饱满,现场剥开后未见明显霉变和发芽。这部分花生有望成为符合食品加工要求的优质货源。 市场影响:品质的分化意味着新季花生市场将不会出现劣质货源拖累整体价格的局面,而是呈现“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清晰格局。优质货源将具备更强的价格韧性。 3、上市节奏预期修正:供应压力显著后移,博弈周期拉长 调研事实情况:集中上市时间将大幅晚于往年。截至10月22日,仍有50%的花生处于人工抢收阶段。全部改为人工拔收,效率远低于机械(每人每天仅0.6-0.7亩),且收获后的花生果需经历7-10天的田间晾晒才能达到脱粒水分。此后,农户需立即转入紧张的冬小麦播种工作,无暇售粮。 心理因素:本年度因人工收获成本急剧攀升,农户种植收益受到严重挤压,普遍产生了强烈的惜售情绪,对地头收购价的普遍心理预期在4.0元/斤以上。 市场影响:花生米大量集中上市的时间点将从传统的10月下旬推迟至11月中旬。更重要的是,如果开秤价格不及农户预期,惜售挺价行为将更为普遍,可能导致大量货源被滞留到春节前后甚至更晚才出售,使得传统的集中上市压力周期被拉长,售卖周期缩短,春节后的市场将面临非常强的不确定性。 二、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成本大幅增加:主要因人工收获费用激增。 成本增量约200元/亩(机器转人工收获+多浇两次水)。 折算后,每斤花生米成本增加约0.33元。 农户成本线:一般农户种植成本约1.66-2.16元/斤;大规模农户(雇工多)成本高达2.5-3.17元/斤。 收益预期:去年地头价约4.0-4.1元/斤。鉴于成本显著上升,农户对今年价格的接受度在4元/斤以上。 三、种植面积与未来意向 面积结构变化:区域总面积稳定,但内部结构调整明显。 核心产区正阳县:稳定。 新产区上蔡、平舆县:近三年增幅显著(30%→50%→70%)。 老产区汝南县:大量改种大豆。 种植意向:由于花生收获过程过于耗费人力财力,而玉米可实现机械化收割,尽管当前两者收益都不佳,但明年农户改种玉米的意向存在。最终决策将取决于本季花生的实际售卖价格和收益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研判,2025年产季驻马店花生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天气导致的供应危机”转向“高成本支撑下的上市节奏与农户心态博弈”。 短期(11月中旬前):市场将处于“青黄不接”阶段。新米上市量极少,高成本和强惜售情绪将共同作用,预计开秤价格会围绕4元/斤的关键心理价位展开激烈博弈,并保持坚挺。 中期(11月中旬至春节):需重点关注实际上货量节奏和品质分化。优质货源价格将保持强势,而品质偏差的货源将承压。若价格不及预期,惜售导致的上市推迟将使供应压力后移。 长期(春节后):需警惕因农户集中售粮而带来的潜在价格压力。同时,本年度艰难的种植体验可能影响来年的种植结构,为远期市场埋下变数。 建议市场各方密切关注11月中旬后的实际上货量、农户售粮心态变化以及优质货源与油料米之间的价差走势。 七禾带你去调研,最新调研活动请扫码咨询
更多调研报告、调研活动请扫码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