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值得一看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宋雪涛:对等关税 未完待续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5-08-21 11:31:52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宋雪涛

在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工具箱中,关税无疑是他最为钟爱且频繁使用的工具。从第一任期内的“小试牛刀”,到第二任期中表现出的“游刃有余”,特朗普关税已成为其标志性政治遗产的一部分。


一、 特朗普2.0关税体系


在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就以“美国优先”为核心,掀起了一场以关税为主要武器的贸易革命,主要表现为针对特定问题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对全球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并援引《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行动点燃了全球范围的贸易争端,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既有格局。


步入第二任期,特朗普的关税战术已然升级,从过去的“精准打击”演变为一套层次分明、更具全局性的组合拳。其核心由四部分组成:实现所谓贸易平衡的对等关税、出于特定缘由对个别国家施加的惩罚性关税、打击第三方转口避税行为的转口关税,以及为保护本土产业而设置的行业壁垒。


1. 对等关税:以美国为轴心的经贸同心圆


“对等关税”犹如一幅以美国为轴心的经贸同心圆,为世界各国划定了不同的关税边界。居于核心圈层的,是以英国、澳大利亚等贸易顺差国为主,他们享受着10%的基线税率。向外一环,是15%的次优税率区,但这并非唾手可得。日本、韩国与欧盟付出了切实的代价——削减贸易壁垒以示开放,增购美国能源、农产与武器以表诚意,并深化对美投资与产业捆绑。而部分南美、非洲的矿产资源国和中亚的地缘战略伙伴,则因其独特的战略价值,亦被准予进入这一梯队。再向外延伸,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面临着19%至20%的中等税率壁垒。而所有其他未被归类的国家位于最外缘,需面对25%以上的高税率。


根据特朗普7月30日签署的一项行政令,美国将从8月29日起取消对价值800美元及以下进口包裹的免税待遇。新规定要求,小额包裹在入境报关时需缴纳一定税费,但符合条件的国际邮政包裹可获豁免。具体的关税征收标准将依据包裹原产国的“有效IEEPA关税税率(包括芬太尼关税、对等关税和其他援引IEEPA加征的关税)”  分级:税率低于16%的国家,每件包裹征收80美元;税率在16%至25%之间的国家,每件征收160美元;而税率高于25%的国家,则每件征收200美元。



2. 惩罚性关税:处理外交事宜的大棒


特朗普正越来越多地将惩罚性关税作为处理外交事务的核心工具,其理由五花八门,从打击跨国犯罪到施加地缘政治压力,不一而足。


其中以打击芬太尼等非法药物为名的行动尤为突出。今年2月,特朗普政府首先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同时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白宫于3月再次追加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10%的关税。到了7月31日,美国以加拿大在遏制边境毒品贩运方面合作不力为由,将针对该国的关税从25%大幅提升至35%。针对墨西哥原定于8月1日生效的30%关税,则延期了90天。不过由于豁免了受美墨加贸易协定保护的商品,因此影响有限。


不仅如此,美国通过“次级关税”扩大其经济制裁的范围,将与美国对手方进行贸易的第三方国家也纳入惩罚目标。印度已成为该策略下的首个主要目标。根据8月6日发布的总统行政令,由于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其所有输美商品将从8月27日起被征收25%的额外从价税。


这项具体措施出台前,白宫已于4月2日设立一项更广泛的政策框架,规定任何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也可能面临25%的附加关税。不过,这项针对委内瑞拉石油贸易的次级关税措施,目前尚未对任何特定国家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如今开始指向他国的内部事务。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美国对巴西部分商品加征高达40%的关税,其官方理由是巴西国内“前总统遭受政治迫害”的问题。此举表明,贸易壁垒正被用作干预别国内政的工具。


显而易见,关税已成为本届美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首选武器。可以预见,未来每当出现不符合其利益的外交争端时,关税“大棒”将可能再次被挥舞,用以胁迫特定国家及其贸易伙伴,从而达成其目标。


3. 转口关税:针对特定国家商品的关税墙


为了封堵其关税政策的潜在漏洞,特朗普政府在7月31日的行政令中设立了专门的“转运”条款。该条款直接授权美国海关对试图通过第三国转运来规避关税的商品征收40%税率。此外,作为配套的威慑与监督机制,行政令要求政府每6个月公布一份用于关税规避的“黑名单”,列出相关国家与设施,为政府和企业的风险评估提供直接参考,从而构建起一个“惩罚与公示”并行的监管体系。


尽管该行政令在文本上未明确指向任何国家,但结合美国官员的过往言论和媒体报道,其真正的矛头或指向中国。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进口商品中经由第三国转运的中国附加值占比已从2017年的14%增至22%以上。这种间接贸易流量主要由少数经济体承接,其中墨西哥、越南、欧盟、韩国和加拿大是最大的五个中转枢纽。因此,这些国家很可能将成为美国下一阶段贸易审查和执法行动的重点对象。



目前,转口关税政策的关键挑战在于其对“转运”的界定标准模糊不清,这给美国实际执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为解决这一难题,一种可行的路径是美国通过新的贸易协定,与伙伴国建立一套协同监管体系。在该体系下,审核和签发原产地证明的责任将转移给出口国政府,美国海关则主要依据这些经认证的文件来执行关税和清关。这一模式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平衡监管强度与贸易效率,从而减轻美国海关的直接审查压力。


然而,即便美国与其他国家之后有了合作框架,一个更根本的技术难题依然存在:原产地资格的认证标准是什么?“本地价值成分”可能是商品获得各国原产地证明的重要指标,但其计算方法正是当前政策的“黑箱”。


问题的症结在于,各方在“本地价值成分”的计算上缺乏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一方面,美国官方内部存在多种计算公式;另一方面,越南等东盟伙伴国也拥有各自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目前,美国并未指明应以何种标准为准绳,也未提出一个全新的、统一的量化指标。


这种“标准真空”导致了直接的后果:若随意设定过高的指标,将不切实际,扼杀企业的参与意愿。在这一核心技术难题澄清之前,贸易伙伴国无法制定认证细则,企业也无法据此调整供应链,整个合作监管框架因此停滞不前。路透社的报道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东南亚企业的精力目前仍放在打击非法转运这类问题上,远未到精细化合规的阶段。



4. 行业关税:促进战略产业回流美国


美国援引1962年《贸易扩展法》中的“232条款”,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一系列其认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产业加征高额关税。这项政策的核心目的在于扭转长期以来的产业空心化趋势,通过关税壁垒作为压力工具,强力推动关键制造业回流本土,并最终增强国内供应链的韧性和自主性。


目前,已生效的“232条款”关税主要集中在基础工业领域。自今年6月4日起,进口钢铝产品以及衍生品的钢铝含量均被征收50%的关税。此外,汽车及铜产品也被纳入征税范围。


继钢铝、汽车及铜等行业之后,美国已将目光投向半导体和医药领域。近期,特朗普公开表示将对这两个领域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并威胁对半导体产品的关税税率可能从100%逐步提升至200%甚至300%。然这项激进的关税威胁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政策漏洞”。特朗普明确表示,对于已经承诺或正在美国境内投资设厂的企业,其产品将可以豁免高额关税。


在此背景下,全球半导体巨头如三星、SK海力士以及台积电这些近年来已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等地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晶圆制造工厂将不受未来芯片关税的冲击。这一豁免政策虽然有助于吸引关键产业的龙头企业落地美国,但也可能加剧行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规模较小、无力承担在美建厂高昂成本的外国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而已经布局美国的大型企业则能凭借这一政策漏洞巩固其市场地位。


除上述行业外,美国商务部正在对包括木材、卡车、关键矿物、商用飞机、多晶硅和无人机在内的多个行业进行“232调查”,预计在调查结束后也将面临新的关税壁垒。



二、口头协议与执行分歧


关税只是美国近期贸易谈判的“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其利用关税大棒,迫使他国在采购、投资、军事和地缘战略上做出的妥协。


特朗普政府对口头协议的普遍依赖,是这些谈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已引发多重争议。由于缺乏明确的书面协议,多项贸易谈判的成果陷入了“各说各话”的混乱局面,关键条款的解释权成为争议焦点。


这种认知鸿沟在美日谈判中尤为突出。尽管日方官员引述美方代表称15%为最终税率,但由于官方行政令并未修改,双方对于该关税究竟是最终税率还是附加税的争议依然存在。5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在特朗普口中是“签约奖金”,但在日本眼中却是企业主导的“贷款和担保”。同样,美韩之间3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也因美方单方面提出“九成利润归美”的说法而引发争议,韩方对此否认。


这种分歧不仅限于对既有口头承诺的解读,甚至会直接阻碍协议的最终达成。例如,美欧贸易联合声明之所以推迟,正是因为双方在欧盟《数字服务法》的定性上无法达成一致——美方视其为打压本国科技企业的“非关税壁垒”。在此问题悬而未决之际,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示,不会签署旨在降低欧盟汽车关税的行政令。


这种模式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一种谈判策略:在会谈中提出口头要求,若对方未明确拒绝,便将其解读为默许。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事后双方在谈判成果、资金性质、投资方式及利润分配等核心问题上产生巨大争议。



虽然对等关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美国贸易政策的核心变数仍然是特朗普本人。他倾向于将关税武器化,并确保自己拥有唯一的解释权和发动权,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随时用于转移矛盾、满足财政需求或主导舆论的工具。因此,在未来两三年的任期里,这种高度争议性的关税策略料将屡见不鲜。


三、  美国进入去库周期


随着8月7日各项关税政策初步落地,美国正式迎来了高关税时代。若以“替代前”(即假设贸易伙伴的进口份额不变)的指标来衡量,2025年迄今的关税调整,已将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推高了16.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美国整体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已攀升至18.6%,达到了自1933年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其贸易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高关税的预期与落地,对美国进口数据造成了扰动。在关税实施前,企业纷纷“抢跑”进口以规避成本,导致3月份进口额环比激增4.67%,相比去年同期更是大幅增长26.36%。然而,这种提前采购的行为透支了未来的需求。进入6月份,进口额同比下降1.39%,降至2024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显示出“透支效应”。



与进口数据同步,美国企业已全面进入去库存周期。批发商库存数据显示,耐用品库存的同比增速已从3月份的1.52%大幅下滑至6月份的0.17%;非耐用品的库存增速也从4月份的4.07%降至6月份的3.35%。库存增速的普遍放缓,进一步印证了前期囤货高峰已过,美国国内的进口需求正趋于疲软。


美国进口需求的转变,主要源于两个因素。


首先,随着8月7日关税大局已定,并且多数国家不再享有此前的90天缓冲期,企业在高关税成为常态后,失去了加急进口的必要性。


其次,大部分企业已在关税落地前完成了采购,已经多余囤积了1到2个月的库存。这意味着后续的经营活动将基于消化现有库存,并逐步通过提价来转嫁更高的关税成本。因此,在未来没有新一轮更高关税预期的背景下,美国正从“抢跑进口”阶段,过渡到“消化库存”的新阶段。


总的来说,在特朗普2.0时代,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一场向多极化发展的深刻变革。过往依赖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全球化路径已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分散的网络化结构,各国正积极地以自身为节点,构建多元化的区域性贸易联盟。


在这一新兴格局中,任何国家若想掌握未来的话语权,就必须成为连接不同贸易圈的“最大公约数”——即扮演那个被最多贸易网络所需要、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角色。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