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还是不降?当地时间11月19日,美联储公布的10月会议纪要显示,与会者对12月议息会议最有可能采取什么决策产生了强烈分歧。自此,全球金融市场将目光聚焦于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随着关键经济数据延迟发布、政策分歧加剧以及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是否延续9月以来的降息路径成为核心争议点。 政策分歧加剧:鹰派与鸽派的激烈交锋 杰斐逊的“谨慎推进”论:11月18日,美联储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在堪萨斯城联储活动中明确表示,在政策调整至“不再对通胀构成下行压力”的过程中,美联储需“审慎推进”任何进一步降息行动。这一表述直指当前政策的核心矛盾:一方面,联邦基金利率(4.00%-4.25%)仍具限制性,但已接近中性水平(美联储内部估算中位数为2.5%-3.0%);另一方面,通胀回落进程停滞,就业市场风险上升,政策选择面临双重约束。 杰斐逊的立场反映美联储内部“中间派”的共识: 通胀韧性超预期:尽管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从2024年高峰的5.4%降至2025年10月的2.8%,但环比增速连续3个月维持在0.3%以上,显示服务通胀黏性。杰斐逊指出,关税政策导致进口价格一次性上涨,但“若剔除关税因素,通胀仍在向2%目标靠拢”,暗示当前通胀压力部分源于供给侧冲击,而非需求过热。 就业市场“软着陆”风险上升:美国10月失业率虽维持在4.1%,但新增非农就业仅1.2万人(私营部门ADP数据为4.2万人),远低于疫情前均值。更值得警惕的是,UBS报告显示,企业解雇率自2025年二季度以来持续上升,招聘率下降,形成“低聘高解”的衰退前兆模式。杰斐逊承认“就业下行风险增加”,但强调“尚未看到劳动力市场崩溃的证据”。 沃勒的“风险管理”论:与杰斐逊的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储理事沃勒(下任主席热门人选)在11月18日公开支持12月降息25个基点。其核心逻辑在于: 劳动力市场恶化速度超预期:沃勒引用私人部门数据(如Homebase小时工就业指数、Indeed职位空缺率)指出,夏季以来就业市场放缓幅度超过官方数据缺失前的预期。他警告:“紧缩政策正在拖累经济,尤其是中低收入消费者。” 金融条件收紧的滞后效应:尽管美联储已降息75个基点,但美元指数(DXY)仍维持在99-100区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4.0%-4.2%波动,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预期)仍处限制性区间。沃勒认为,进一步降息可缓解金融条件收紧对实体经济的压力。 11月19日公布的10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决策层对12月行动存在“多年来最严重分歧”:多数与会者认为,随着政策接近中性,进一步降息需“谨慎评估经济数据”。部分与会者强调,若就业市场恶化超预期,12月降息“可能合适”。许多与会者则主张,在当前通胀水平下,“维持利率不变直至2026年”是更稳妥选择。 这种分歧直接导致市场对12月降息预期的剧烈波动。CME FedWatch工具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在12月减息的机率已降至42.9%,为9月以来首度跌破50%,预期按兵不动的机率则升至57.1%。
数据迷雾:政府停摆后的政策困境 自2025年10月1日以来,美国政府持续停摆已导致多项关键经济数据延迟发布:10月CPI/PPI:原定11月13日发布,因数据采集中断(约三分之二价格需实地走访)面临“设立以来首次月度缺失”风险。即便最终发布,也可能依赖估算,可信度下降。10月非农就业报告:完全取消,相关数据合并至11月报告(12月16日发布,晚于FOMC会议)。9月贸易余额、10月零售销售:延迟发布,具体时间未定。 在美联储12月9日至10日的政策会议前,“尚不清楚我们能获取多少官方数据”。 美国劳工统计局将于11月20日发布9月关键月度就业报告,但10月CPI数据尚未发布,就业报告也缺乏失业率数据。这些数据缺口使美联储失去了正常决策所需的依据,迫使官员们在黑暗中摸索。 美联储理事沃勒坦言,由于近期政府关停导致官方数据缺失,他参考了多项私人及少量公共部门的指标来评估经济状况。 债市狂欢:提前定价宽松,政策空间被动压缩 美国债券市场在2025年迎来了2020年以来的最佳表现,成为影响美联储政策决策的重要“市场变量”。截至11月2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年初的4.8%降至3.9%,年内跌幅达90个基点;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5.0%降至4.1%,跌幅同样显著。短期债券表现更为强劲,2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5.2%降至4.0%,反映出市场对短期利率下行的强烈预期。 债市上涨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三重利好叠加”:一是美联储9月、10月的连续降息,直接降低了短端利率水平;二是美国经济呈现“温和放缓”特征,三季度GDP年化环比折年率为2.8%,虽仍保持扩张但较二季度的2.7%增速边际放缓,降低了通胀反弹风险;三是通胀压力持续缓解,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速从年初的3.8%降至10月的3.0%,逐步向美联储2%的目标靠近。然而,债市的过度上涨已形成对美联储政策的“被动约束”——10年期与2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从年初的-40个基点收窄至11月的-10个基点,收益率曲线倒挂程度显著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部分降息对金融条件的宽松效果。 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通常会将金融条件指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当前,除债市宽松外,美国股市标普500指数年内涨幅已达15%,信用利差收窄至疫情后的低位,整体金融条件处于2022年以来的最宽松水平。这种“市场自发宽松”使得美联储无需通过进一步降息来刺激经济,反而担忧过度宽松可能导致通胀反弹。鲍威尔在10月会议后就明确表示,“金融市场的宽松走势需要纳入政策考量,若市场提前定价过多宽松,可能迫使央行推迟降息进程”。 政策路径:12月之后何去何从 当前来看,12月降息面临“通胀未达目标、经济韧性犹存、内部鹰派主导、市场提前宽松”四大约束,降息概率已低于40%,“维持利率不变”成为基准情景。具体来看: 从通胀来看,核心PCE仍维持在3.0%,核心服务通胀粘性较强,短期内难以降至2%目标,这是降息的最大硬约束;从经济增长来看,2.6%的全年增速显著高于潜在水平,“软着陆”概率上升,无需紧急降息;从内部博弈来看,鹰派阵营占据主导地位,10月会议纪要显示多数委员支持维持利率不变,官员表态密集释放谨慎信号;从市场来看,债市已提前定价宽松,金融条件显著改善,替代了部分降息效果。 可能触发12月降息的“风险情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延迟发布的关键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如9月非农就业新增低于10万人、核心PCE降至2.8%以下,且11月PMI数据显著下滑,显示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股出现超过10%的回调,信用利差大幅扩大,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两种情景发生的概率均较低。 机构观点也普遍下调了12月降息预期。高盛集团在11月18日发布的报告中,将12月降息概率从50%下调至30%,认为“美联储将等待更多通胀回落的证据”;摩根士丹利虽仍维持40%的降息概率,但也承认“按兵不动的可能性已显著上升”;仅有中信证券等少数机构仍坚持“12月大概率降息25个基点”的观点,但也强调“需依赖关键数据的支撑”。 资产配置:市场如何应对政策不确定性 在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资产配置策略需要相应调整。历史经验表明,当市场对货币政策走向分歧巨大时,资产价格波动往往加剧。瑞银资产管理在分析中指出,美联储因劳动力市场面临更多下行风险而趋于温和;这对经济前景而言有利,也对风险资产表现构成支持。他们仍看好全球股票,更倾向于美国和新兴市场股票。 相应的,关于债券市场,瑞银认为:“我们认为美国的收益率已接近合理水平,因此持久期中性立场。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央行进一步宽松政策通常会对债券久期有利,但我们认为近期通胀风险以及债券供应增加,将会限制久期收益”。 在资产配置上,可以考虑追踪芝商所的美债收益率期货合约,尤其是10年期合约(10Y)来对冲风险和管理风险。该收益率期货产品是对芝商所现有国债期货系列的补充,并采用全新的合约设计,旨在扩大服务范围,回应市场参与者对美国国债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多交易与风险管理选择。收益率期货以现金结算,按收益率交易,并跟踪单一的新发行证券,而现有的国债期货则是实物交割,按价格交易,并跟踪一篮子可交割证券。收益率期货合约包括2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其每波动一个基点,仅导致10美元的价格波动,远低于标准合约。同时,小规模合约具备与标准期货合约相同的资本效益、灵活性及多样化潜力;交易人支付保证金更少,更容易进入期货市场参与交易。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注定成为政策转折点。在数据真空期、政策分歧加剧与市场情绪波动的三重压力下,美联储需在“抗通胀”与“稳就业”之间寻找微妙平衡。无论决策如何,其核心逻辑已清晰:政策调整将更加依赖实时经济信号,而非历史经验或市场预期。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一逻辑,比预测单一会议结果更为关键。在不确定性中,唯一确定的是,美联储的每一次抉择,都将继续重塑全球金融市场的未来格局。 责任编辑:七禾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