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这一轮是谁的牛市?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0-07-08 09:09:44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 作者:大卫翁

截止这周之前,其实市场都还算比较矜持。


说矜持,不如是说“闷声发大财”。喝酒吃药的价值投资者在偷着乐,买了科技龙头的成长投资者也没少赚,至于过去叫打板,现在摇身一变叫动量因子投资的趋势投资者,更是挣得盆满钵满。


总而言之,除了笃信低估值以至于错付了金融地产的“倒霉蛋们”之外,股市的赚钱效应是很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这一周——确切的说是以党的生日为转折点的后三天——市场风云突变。被冠以“牛市旗手”的券商们突然暴动,银行地产这些“大烂臭”也按不住了,于是低调的赚钱阶段结束,指数暴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喊出了“全面牛市”的口号。


周末看了一圈,发现不少人正以2013-2015的牛市为鉴来看待这一轮的行情:


2014年下半年,在创业板已经牛了一年多之后,也有过所谓“风格切换”的大蓝筹雄起阶段,不过只要拿着创业板坚持不动摇,还会迎来2015年上半年的主升段。


于是大家同理可证,认为现在也不过是“医药消费科技”等主线投资逻辑的中场休息,等大蓝筹们“吃完一年一度的饺子”后,风格自然又会轮转回那些“新漂亮50”身上。


不过如果之后的市场就这么乖乖的按上一季的剧本再来一遍,那炒股可真是天底下最轻松写意的投资了。


没错,现在和2014-2015年的牛市是有一些相似的“味道”。


比如极度宽松的资金面——虽然现在不太可能再出现2015年的配资潮,但咱有源源不断的北上资金啊;再比如暖风频吹的政策面——尽管万众创新已成往事,但注册制改革的果断推进说明领导还是牵挂着资本市场的;还有盈利面……害,提它干啥,反正A股也不太关心。


不过,如果简单地将上一轮大牛市总结为“创业板-大蓝筹-中小创”的三阶段,显然是忽视了一个巨大的前提,那就是创业板疯牛的驱动力究竟来自何方——不是盈利推动,也不是简单的估值扩张,而是定增再融资-并购低估值标的-继续定增再融资的“外延跨越式发展”模式。


换句话说,上一轮的疯牛讲了一个投资者喜闻乐见而且短期无法证伪的故事——虽然我原来的资产既不性感估值又高,但我可以收购有前途又不贵的资产啊,然后市场给我相应的估值让我能再融资再收购,于是就这么左脚踩右脚的上了天。


无论是行情前半段的明星股蓝色光标,还是后半段的扛把子乐视,都是精于此道的高手。


然而这一轮不同。


过去一年多“新漂亮50”的上涨,讲的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盈利向龙头聚拢的故事,由此积累起的高估值不是通过外延收购去消化的,而需要通过稳定增长带来的投资者给予的确定性溢价来维持。


不同的故事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牛市或许会压着同样的韵脚,但历史绝不会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


那么,有没有牛市呢?当然是有的,事实上我们已经身处其中。


不过时至今日,看看资本市场的哪一个群体最受益、最进取、规模扩张的最快,方能明白谁才是这一轮牛市的真正主角。


是的,这一轮牛市的主角不是价值投资,也不是成长投资,甚至不是所谓的漂亮50或者任何存量的上市公司群体,而是属于那些如火如荼的、衔枚疾进的、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的新股IPO们。


这两天,Wind和彭博接连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中资企业IPO排行榜,数字让人惊叹。


2020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等)一共完成了174起IPO,较2019年上半年增长了47%,总募资规模达到2355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


数据来源:Wind


别忘了,这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半年内取得的成绩。


如果和2014年以来的IPO市场做对比,更能体会出惊人之处。


中资企业今年上半年的IPO数量已经基本接近2015年和2018年的全年水平,而融资规模则已经赶上了2014年全年,且远远超过了过往任何一年的上半年。


数据来源:Wind


再强调一次,这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无论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有一两个月完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完成的“壮举”。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稍微放宽一点,看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段时间,IPO爆发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从去年7月22日科创板第一波新股的集体亮相,到年底阿里巴巴在港股开启二次上市时代,从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在香港市场井喷式挂牌,到今年上半年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三板同时开启注册制的历史里程碑,一个类似上世纪末纳斯达克IPO狂潮的大时代正在到来。


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芯国际在科创板的融资规模达到450亿,这一数字在上半年IPO冠军京沪高铁300亿融资的基础上又往上拔高了50%。在它之后,农夫山泉和寒武纪们已经蓄势待发,百度和携程们也在快速推进二次上市,而目前在创业板和科创板排队的IPO企业则分别超过200家和250家。


确切的说,数字是这样的:


“截至2020年7月3日,A股IPO共有排队企业734家(含116家已过会未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排队250家(含61家已过会未上市企业),创业板200家(含已过会未上市的企业13家,新报18家,从证监会系统平移至深交所169家),主板和中小板284家(含主板已过会未上市企业26家,中小板已过会未上市企业16家)。”


别忘了,这可不是当年的IPO堰塞湖时期,这是一个注册制的新时代。


“IPO牛”的背后,是监管对新股上市前所未有的宽容。


还记得当年郭主席的惊天一问,“IPO不审行不行?”,在那时还引发了巨大争议。可短短几年过去,注册制真的就这么悄然而至了。


从科创板的大幕开启到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再到新三板推出精选层,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途径从未这样如丝般顺滑。


别忘了,那边厢还有锐意进取的港交所,无论是积极拥抱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还是把非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一股脑的全部推上市,香江两岸乃至大洋彼岸的交易所们都在变着法儿冲着企业高喊,“来上市啊,来快活啊”。


“今年二季度以来,科创板受理工作已经明显提速,据《证券时报》统计,4月份和5月份的月受理企业家数分别为43家和44家。而此前科创板受理工作启动一年(2019年3月22日-2020年3月22日),受理企业数量为214家,月均不足18家。”


“6月15日起,深交所将开始受理创业板在审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申请。6月30日晚间,深交所官网显示创业板注册制受理企业已突破百家大关,达到121家。7月2日,深交所再次公布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的第八批受理企业,截止当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下申请IPO企业合计已达168家。”


“2019年10月证监会宣布新三板深化改革,推出定位为“公开市场”的精选层,投资者资金门槛从500万元下调为100万元,并建立与沪深交易所的转板机制。新三板精选层4月底开放挂牌申报之后,已经受理55家公司申请。6月10日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委会议第一次开会,短短两周时间已经审议通过17家公司。”


在这个大时代里,企业上市和盈利无关——别说盈利了,连收入都没有的创新药企业也可以轻松登陆香港市场;也和创办时间无关,瑞幸去年美股上市时刚刚创建了18个月;更与申请上市时间无关,中芯国际从提交上市申请到获批创下了史上最快的29天记录,比富士康2018年创下的纪录又缩短了整整7天。


就和上一轮牛市里监管对定向增发和资产收购的容忍度极高一样,这一次,监管选择了对IPO“大门敞开”。


因此,去年定增新规出台时市场还预期会迎来新一轮的定增和收购潮,然而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更多企业干的反而是把好的资产剥离再重新上市——说白了,如果把自己割一刀,分出来的肉卖的比自己本身还贵,那为什么不呢?


“……截至6月30日,仅半年时间共有23家泛地产类(涵盖建筑、物业、商业、代建、景观服务等等)企业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4家通过聆讯、3家成功上市,共计30家。在这其中有13家是从房企业务板块中分拆而来。除了物业公司,也包括绿城中国的绿城管理,主要从事代建业务;雅居乐的雅城集团,负责绿色生态景观服务及智慧装饰家居服务等业务……”

“……6月30日,河南证监局网站挂出了华兰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辅导备案公示。6天前,科伦药业发布公告,拟将控股子公司川宁生物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据不完全统计,A股生物医药板块提出资产拟分拆上市的公司已有7家,除了华兰生物、科伦药业之外,还有天士力、长春高新、辽宁成大、华邦健康、延安必康等也宣布分拆上市……”


如果实在没什么可以分拆的呢?没关系,我们还可以二次上市。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还有个冠冕堂皇的“政治理由”,而港股回A或者A股再赴港的理由则更加五花八门,总结起来就是——干就完事儿了。


这其中既有像华能新能源和华电福新这样在港股不受待见的新能源企业选择私有化后再回A,也有像康希诺生物这样的港股明星股在上市刚一年后又急吼吼的回A,还有像吉利汽车这样看起来和科创八竿子打不着的巨型选手也决定回A。


总之,哪家企业的CFO和董秘要是不想着利用当下政策对上市的宽容赶紧做点什么,那就必须被打上不称职的“耻辱烙印”了。


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监管和企业再怎么积极,要是市场资金不认可,那“IPO牛”显然也是玩不转的。


不过恰好,我们赶上了一个资金无限宽裕,可风险偏好却没那么高的时代。


资金充裕无需多言,而风险偏好没那么高却值得说道说道。


回想2015年的大牛市,资金主力来自于杠杆配资和P2P资金,风险偏好极高,最爱刀口舔血,因此对那些能讲故事、天空才是极限的中小创爱不释手。


而在这一波行情中,配置龙头股的主力或许来自于北上资金和公募基金,但在场外蓄势待发的,却是原本主要投资于非标信托、银行理财或是债券市场的资金们。


这些资金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要求有太高的收益率,但要求资产池子一定要够大,收益率就算不能承诺也至少要能够预测,而对波动性的要求也更加敏感。


市场原本以为这部分资金倘若要流入权益市场,会去配置高股息低估值的大盘股,但现在看来,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打新。


无论是现在风靡的“固收+”策略,还是私募市场暗流涌动的打新产品,抑或是网上批量出现的港股打新攻略,目标瞄准的都是注册制后大批量涌现的新上市企业,和无论怎么回测都有超额收益的打新策略。


以科创板为例。2020年5月,参与科创板网下询价的账户数平均达到4398个,相比2019年7月科创板刚推出时的2157个已经翻倍。而科创板平均单只新股网下初步询价申购额,则从2019年7月的3083亿元大幅提高至2020年5月的9228亿元,增幅接近200%。


再看港股。2020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共有59家,其中超额认购突破1000倍的有4家,巨无霸京东和网易超额认购分别为179倍和360倍,换句话说,仅这两家公司冻结的资金就分别达到了5万亿港元和9万亿港元。而回想2018年美团和小米新上市时,超额认购只有1.5倍和9倍,差距之大,让人感叹它们是多么生不逢时。


而市场也没有辜负这些打新资金。


今年上半年,科创板企业上市首日涨幅从去年平均的123%提升至175%。根据券商的估算,1只1亿元规模的产品,无论是A、B、C哪类投资者,半年间都可以获得340万-430万不等的打新收益,换句话说,就是3.4%-4.3%的收益增厚。


有这样近乎无风险的打新收益,资金还要什么自行车?


港股打新的收益就更不用多说了。尽管那些网上文章中动辄收益百分之三五十的港股账户只适用于几万块钱的散户,但只要看看那些募资规模超过10亿的个股上市后的表现,就知道参与战略配售或是打新的机构同样挣的盆满钵满。



现如今,新三板打新已经开闸,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打新也蓄势待发——看过几份券商新股研究团队的报告,普遍预测仅2020年下半年,注册制下的创业板打新平均增强收益就可以达到3%-4%。


可以想象的是,在债市疲软、非标萎缩的大背景下,下半年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奔涌进权益市场,而他们的目的地可能不会像市场所期待的那样直接配置股票,而是直奔打新现场,去赚取更有性价比的收益。


今年上半年,在恒生指数的诸多成分股中,表现仅次于腾讯,以32%的收益率位居次席的,是香港交易所。


它的股价表现一马当先,不仅远远高于其他香港本地成分股,更超过了绝大部分内地企业。



由此可见,投资者早已用真金白银,对这一轮的“IPO牛”投下自己的信任票。


在IPO牛的大背景下,行业龙头和稀缺标的们的受追捧顺理成章,因为新上市公司再多,能和他们竞争的也没几个;互联网巨头们的涨无止境合乎情理,看看有多少IPO企业背后有腾讯和美团的身影,就知道他们过去几年的生态栽培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甚至连最近的券商暴动也变得可以理解起来,毕竟能够在这些IPO身上分到一杯羹的,除了原始股东和打新资金之外,就属这些资本市场的“看门人”。


IPO牛的好处还不止这些。


对于国家来说,就像监管领导在科创板推出时说的那样,如果在100个科创板企业中能孕育一个中国本土的科技巨头,那么这个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企业来说,让上市变现的路径变得通畅,比高喊任何“万众创业”的口号都更能激发企业家们的创业精神;而对于过去几年经历过至暗时刻的风投资金而言,只要是有能力选出优质企业的那些,也终于迎来了松一口气的时刻。


当然,在这一场看似没有输家的上市游戏里,并非没有隐忧。


当天量的IPO源源不断的到来时,新股的定价必然会随着注册制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合理,那么在此之后,撑起“IPO牛”的打新资金究竟要从哪里再去赚取超额收益?


而当巨量的首发解禁到来之日,又有谁能够接住目前动辄估值上百倍的科技企业,和只能用荒谬的市研率衡量的生物医药企业们?


最后,当上市不再是一件艰难险阻的事情后,新上市企业的质量必将更加良莠不齐,而监管无需也不可能再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做担保。那么,以散户为主的中国投资者群体,是否真的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这样的注册制时代?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需要记住的只有一点——这一次,既不是07-08年全民享受经济红利的“增长牛”,也不是14-15年那样嘉奖投机者的“水牛”,而是一轮以激励企业家为核心,试图扭转实体经济颓势的“IPO牛”。


所以,千万不要被“全面牛市”的口号冲昏了头脑,因为你我都不是主角。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4008-277-007
          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六大签约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