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读书 >> 期货书籍推荐和摘录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重点摘要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3-08-05 13:45:50 来源:清凈菩提心博客
以这篇摘要来讲,我做的这些笔记,也许是赢家的基础吧,但并不是赢家的全部。我担心的是:有些过度期待的积极型投机客,会把这些资料当成赢家的利器(当然,有这种认识已经算是不错了,因为有很多人还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就自己关起门来拼命研究,希望能独自领悟出操作的核心技术──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很钦佩,我也很感谢这些朋友如此看得起我写的这些笔记重点;

但是我忧心的是:这么多年来,我所看到的独立研究型投资人,绝大部分到最后都无声无息地退出了。有时候并不全怪他们,而是这个市场里里外外的邪说诱惑太多,很难让人不迷失。

赢家不只是知道『知识』而已,还要经过『训练』。目前部落格无法在训练这个项目着墨太多,因为我没办法从萤幕中活生生跳出来告诉大家要怎样做那些反覆冗长的训练动作。

前面几篇摘要主要是赢家必须具备的『大观念』。本篇却是属于技术类的文章,风格不一样,所以我才写了以上那些叮咛的话。

约翰.墨菲(John J. Murphy,一九三四年生),美国着名的技术分析专家。他写的技术分析书籍,都很平实中肯,没有渲染造作。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我手上的版本是北京地震出版社,译者是丁圣元先生。

以下是本书第九章的重点摘要,大家先看看,总共四十五项重点,占全书的极小部分(全书有五百三十一页!)。我的注解写在每一小段的后面。

本书在台湾没有出版,但其相关的姐妹作:《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上下两册)》,由寰宇出版社发行,我建议对技术分析有研究兴趣的朋友们应该买来读一读,以便了解很多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作者严谨细腻的研究精神。

墨菲先生是真正的资深老手,他对于各种技术方法在实战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所知甚详,我们须要的,就是由真正的战士来告诉我们战场上的实地经验。(只要是好书,我就有可能会推荐,纯粹免费义务,并未收取任何费用,只希望大家从好书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正确的启发。)

(我要提醒我的亲密好友学生们:以下这些东西,是基础,你们学到的东西,已经超越这些太多了。现在之所以把些基础知识公布,是因为当初我一直没有讲太多这些简单的基本东西而直接跑去讲后面的重点,我怕有些人信心还没建立起来,所以决定从比较基本的地方做一遍讲解,以求信心的完整。)

◎重点摘要:

1。移动平均线:这也是绝大部分趋势顺应系统的机关之所在。

解说:如果您是想『顺势而为』、如果您是想『有行情就做,没行情的时候就不要想太多』、如果您想拥有一套『买进信号出现就进场、卖出信号出现就离场』的操作方法,那么,均线法是最适合您的。

所谓『机关之所在』的意思是:这就是隐藏秘密的关键处了。但是作者不想直接点出来,也不想多加几个惊叹号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呢?因为绝大部分的操作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法,想要叫他们放弃自尊而改采别人的生活方式,那等于是在羞辱他们。

2。移动平均线这种技术指标,最富灵活性,适用最广泛。囚为它的构造方法简便,而且它的成绩易于定量地检验,所以它构成了绝大部分自动顺应趋势系统的运作基础。

解说:重点是在:它能够放到股价的历史资料库里面去做检验,这就是机械操作法的精神。如果是预测式操盘法,你就无法去检验,因为预测法要看当时的周围环境状况,然后再依据临场临场做出反应──这种预测方式无法检验过去,唯一的测验方法是叫他赶快交出新的成绩单。但是又担心落入随机致富的陷阱。

3。图表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我们很难核查分析者的成绩。因此,图表分析不太适合电脑。与此相反,移动平均线的规则却可以简易地编成电脑程式,然后,由电脑自动地生成各种买入或卖出信号。

解说:有些机械操作派很讲究把操作法给电脑程式化。我个人虽然还没把工作完全交给电脑自动交易(只有部份),但是我尊重电脑科学未来继续蓬勃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用电脑程式去做部分的历史检验工作是一个很有想像力的点子,虽然它可能跑的太快了一点,但却是一个未来研究方向的提示──提醒我必须加紧努力改良自己的操作法,免得输给那些躺在床上睡觉就可以让电脑帮他赚钱的人。

4。不同的图表分析者也许会对同一个价格形态到底属于三角形、还是钻石形,或者对同一个价格形态到底是倾向于看涨、还是看跌而争执不下,但是,从平均线得出的趋势信号却是精确的,不随我们的主观意志而变。

解说:图表分析主要是指型态学。型态学是很好的东西,这点是错不了的,不须要过度怀疑,但其缺点是:它比较难学得会。有很多基本派的股市大师在他们的着作中,

充分展露出这些在基本分析领域中具有非凡卓越智慧的大人物却在技术分析的范畴中表现出愚昧傲慢的呆板思想。由这一个现象就可知道型态学的高门槛。所以,在图表功力没有成熟之前,还是以均线法为操作的中流砥柱,才是务实的做法。

5。我们先为移动平均线下个定义:最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最近N天的收市价格。我们把新的收市价逐日地加入阵列,而往前倒数的第N+1个收市价则被剔去。然后,再把新的总和除以N,就得到了新的一天的平均值(N天平均值)。

解说:均线的定义,到处都可以查得到。遇是网路上到处可以查得到的东西,一般人可能愈认为它没啥稀奇。这就好像全世界有十四亿人说中文,所以就认为中国文学一定很庸俗──这种错误的逻辑在地球上倒是不分人种,很多人都会犯。

6。关于怎样才能使移动平均线效果最佳,还有不少间题。比方说,我们应该计算多少天的平均值才合适?到底该用较短期的呢还是较长期的呢?是否有一种广泛地适合所有市场的最佳移动平均线?或者是否每个市场都有一种最佳移动平均线?只有收市价最适合计算移动平均值吗?

同时采用好几条移动平均线,是不是效果更好?是简单的移动平均线,还是线性加权的移动平均线,或者还是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效果最好?是不是在某些情况下移动平均线表现得好,而在有的情况下则表现一般?……我要先声明,这些问题迄今尚无严格的定论,我们将要交代的只是该领域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

解说:一连有七个问号,代表着七个问题,也指出了七个思考的方向。这就是科学的研究精神。读书的时候,要会怀疑、要学会提问题,这样才能约略推测出将来在实战可能会遭遇到的真实状况。问题可能是虚拟的,但却往往在战场上变成了真实。

7。正统的图表分析从不企图领先于市场。移动平均线也不例外,它也不超前于市场行为,它追随着市场。仅当事实发生之后,它才能告诉我们,新的趋势已经启动了。

解说:均线法不超前于市场行为,当事实发生之后,它才能告诉我们,新的趋势已经启动了──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后发制人』的哲学精神。虽然这是极优秀的观念,但却跟当前功利社会先发制人的世俗成见所抵触,以致于均线法不受青睐。

8。移动平均线是一种平滑工具。通过计算价格资料的平均值,我们求得一条起伏较为平缓的曲线。

解说:『平滑』的线条,才容易看得懂。锯齿状的线条,杂讯太多,干扰太多。

9。尽管较短期的平均线能减小"时滞"的程度,但绝不能彻底地消除之。

解说:所谓时滞,就是指它的讯号出现时间会落后于真正的涨势或跌势启动之时。这是为了要花点时间去确认此讯号的真假,并不是表示此法拙劣,千万不要误会。如果要消除时滞,就会变的过份敏感,被骗的机率也会提高。

10。短期平均线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而长期移动平均线则迟钝些。在某些市场上,采用短期移动平均线更有利。而在另外的场合,长期平均线虽然迟钝,也能发挥所长。

解说:长短周期,各有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失。天下没有完美的事物,端看我们的智慧帮他们找到适当的位置。

11。在移动平均线的演算法中,最常用的仍然是收市价格(或者说,结算价格)。我们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它身上。

解说:最常用的,还是收盘价。这有两层意义:第一个是操作者必须等到收盘,第二个是:很多规则往往是最简单的最有效。在实战的时候,第一个有点小困扰,因为大多数人都等不到收盘。第

二个在研究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的很复杂,然后笑别人很幼稚(反过来说,却把很精微的道理看成是很杂乱,然后抱怨学起来很困难)。

12。当收市价格升高到移动平均值之上后,就产生了买入信号。当收市价低于移动平均值后,就出现了卖出信号。有些分析者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信号,还希望看到移动平均线本身也朝穿越的方向变化。

解说:唉,操作者如果相信均线法的话,就会这样做了:高于某条均线就买,跌破某条均线就卖──就这么简单;问题是:很多人都把这些简单的原则给搞乱,因为股市中还有很多盘势的变化,会勾起操作者去解读的欲望,悲哀的是:一般操作者很爱这种欲望,

换言之:很喜欢自我表现、很喜欢陶醉在充当先知的自我满足感中。唉……人类,要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才找到自我的存在(假我)──这其实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人类应该要在矫治欲望的过程中,印证自我的价值(真我)。

至于『移动平均线本身穿越的方向变化』,这是极重要的现象,值得新手研究。不过别担心,很多老手看盘看了二十年,还找不到其中的规则。所以少数赢家的优势地位暂时不会受到动摇。

13。如果我们采用非常短期的移动平均线(如五天或十天平均线),移动平均线就非常贴近收市价格的轨迹,并时常出现穿越现象。这些穿越信号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采纳这些极为敏感的移动平均线信号,就会导致较多的交易次数(因而交易费用更高昂),并引发较多的伪信号(拉锯现象)。

解说:但是一般人都爱用敏感讯号,于是发生很多拉锯现象,然后因为拉锯而亏损,亏损之后又去怪均线法不好。这就好像用刮胡刀去砍柴,用一用刀片就断了,然后就抱怨刮胡刀不够锋利──在股市中,诸如此类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人,太多了。

14。如果平均线过于敏感,有些短期的随机价格变化(或称“噪音”)就可能会激发错误的趋势信号。

解说:但是几乎八成以上的投资人都喜欢错误的进场讯号,因为错误的讯号才有魅力,比较能迎合一般世俗的欲望或想法。真正有价值的进场点,一般人不但没有兴趣,反而会排斥,甚至会认为那是笨蛋的聚集之处。

15。较短期的平均值产生较多的伪信号,不过利弊总是不分家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它能更及时地揭示趋势信号。这很合情理。

解说:是的,有利就有弊。但是一般投资人只能接受利,不能接受弊。在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会引起亏损的方法,就不是一个能够获利的好方法」──但是,不能够接受失败的人,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16。平均值越敏感,则信号出现得越早。因此这里也有一番取舍的功夫。我们的窍门是,力求找出最合适的移动平均线,一方面它很灵敏,足以及时地产生信号,另一方面它又相当迟钝,足以避开大部分随机的“噪音”。

解说:既敏感、又迟钝──这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绝大多数的正确方法都有这样的特性。在实战的时候,成功的操作者会依据简单的临场事实来作取舍。这种取舍是很自然的,如果要用理论叙述起来的话,绝对是长篇大论,别人不会想听,所以只好姑且称它为『弹性处理』。

17。通常,当价格处于横向延伸的区间中时,短期移动平均线的效果较佳。因为在这类环境下,价格基本上无趋势可循,短期的较敏感的平均线能捕捉更多的短线价格波动。

解说:如果在横向盘整,短期的均线会比较好用吗?这也不一定,因为关键在于震荡的区间有多大。并不是说只要是横向就表示短期均线就好用。甚至有时候事实会完全反过来,

也就是说:在横向盘整的时候,有时却是长天期的均线比较好做!──但是一般人的智慧很难观察到这个境界──需要点破,才会比较容易懂。

18。然而,一旦价格趋势形成了——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长期移动平均线就更为有力了。

解说:当一个大趋势来临的时候,确实是长天期均线会表现的最够力;但有时候短天期均线在大趋势的笼罩之下,会表现的比长期均线还要威勐!

19。较不敏感的移动平均线(例如四十天的)在跟踪趋势时,距离价格较远(因为它具有更长的时间滞后),这样,就不会在市场出现临时性调整的时候产生错误信号,从而,我们可以更长久地利用主要趋势。

解说:但是很多投资人会把「不敏感」的迟钝现象解释成「愚笨」,然后就舍弃了这项工具。这就好像拿到了屠龙宝刀却用来刮胡子,觉得不好用,然后就说屠龙刀很烂──这种奇怪的逻辑,股市中到处都是。

20。当市场出现短暂的调整时,较短期的平均线就会发出平仓了结的信号,或者甚至发出逆着当前主流趋势的买卖信号。

解说:注意,短线的买进讯号,很可能会发生在中长线的卖出讯号出现的时候;而短线的卖出讯号,也可能会发生在中长线的买进讯号释放之时──但是一般投资人因为无法身兼两线之长(也就是说:懂短线者不懂长线,懂长线者不懂短线;或者是说:因为想节省学费,所以只学了短线却没学长线;

学了长线没学短线却又爱看盘),所以经常溷淆、长短不分,到最后分批赔钱,结果还弄不清楚为什么会失败。

21。关键在于选择时间跨度恰当的平均值。到这里,事情就很清楚了,没有哪种平均线能够在所有的场合下都最合适。

解说:如果一种平均线无法满足所有的状况,那就会在很多不同的状况之中发生亏损!这样一来,一般投资人就会对其丧失信心,予以舍弃──平庸的投资人总是想要用一种工具来满足所有的盘势,

这就好像希望宾士车也能够当潜水艇使用一样──天底下没有这么十全十美、无所不能、无处不能的东西。但是人类的潜意识不会承认这些事实。

22。正确的选择是:当市场处于无趋势阶段时,采用较短期的平均线。而当市场处于趋势良好的阶段时,则采用较长期的平均线。

解说:以上讲法还不够究竟;更近一步的讲法是:市场处于无趋势阶段时,不管采用短期或长期的平均线,操作天数都应该缩短(不需顺势,逆势也可)。而当市场处于趋势良好的阶段时,不管采用短期或长期的平均线,操作周期都可以延长(但是须顺势)。

23。当趋势持续时,较长期的平均线表现较佳。但是在趋势反转时,它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因为较长期平均线较为迟钝,它原本是从更远的距离外追踪趋势的,这样才使之在趋势过程中,不与短暂的调整搅在一起一。也正因其迟钝,当趋势反转时,它也不能及时反应出来。

因此,我们给出另一个推论:只要趋势持续,那么较长期平均线就作用良好,但是当趋势处于反转过程中时,较短期的平均线更适用。

解说:趋势反转之后,要花一段时间才会碰到原来设定的均线出场点,这是必要的正常损失。这样一来,会少赚一些(会把获利吐回去一些),不过这是很正常的,没办法,操作者必须面对此一现实。

如果不愿接受现实,就要把出场点的那条均线设得非常短线!但是这样一来又会变的太敏感而产生假讯号。所以,不要逃避『正常的损失』,当事人愈逃避,就可能在某些时候赚的其少无比,有一点得不偿失的味道。

24。于是,我们清楚了,单独采用一条平均线的做法有好几处缺陷。也许组合使用两条移动平均线更好。

解说:是的,使用单线法会有一些缺憾。所以一般都是使用双线法,互为依靠,相辅也相成。

25。为了减少采用一条移动平均线时出现的拉锯现象,分析者在移动平均线信号上施加了筛检程式。以下是其中几种具体的做法:

[解说]以电脑自动筛选程式为例,一般投资人在做研究筛选的时候,大多是从某个程式编辑库中去找条件,这样做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外面卖的资料库无法提供很多其他的变数。例如我个人所使用的筛选条件,

就会运用到某些K线学跟型态学去做,但是这些东西在传统的市售编辑资料库中都没有。筛选条件有时候非常重要,重要到影响整个操作法的成败。要是详细讲的话,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搞不好一本还不够)。

A。某些分析者在采纳移动平均线的信号之前,不仅要求收市价格必须穿越移动平均线,同时也要求当天的全部价格范围清晰地突出在移动平均线的同一侧。

[解说]这项筛选条件在某些均线法有用,某些均线法则​​是不必加入此条件。重点是:研究者本人必须运用思考力去想到这些筛选条件,然后进一步去设计。这种思考能力很多人都没有,所以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培养得起来。但是这样一来,学习的时间势必要拉长,当事人会感到非常不快,甚至径行放弃。
B。另一种筛检程式是,收市价格穿越移动平均线的幅度必须达到预定的要求,这一点属于穿越规则的范畴。顶定穿越幅度,可以是最小价格单位的一定倍数,或者是某个百分比。

[解说]这项筛选条件在某些均线法有用,某些均线法则​​是不必加入此条件。

C。有些分析者要求,移动平均线信号必须由其余图表的突破信号所验证。──采用此类筛检程式也有短处,交易商对筛检程式越倚重,那么他离移动平均线信号的本意就越远。

[解说]是的,如果加入太多别的考虑,很可能会偏离本意愈远!──关键在于这些筛选条件本身是否具有强而有力的实战理论跟成绩!!!换言之:这已经不是单纯均线法的问题,而是把数种不同的技术方法融会贯通使用!

当事人如果没有『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即得到​​长时间的成功』经验,就很难去做融合的工作。问题是一般投资人连一套正确的方法都没有,更遑论掌握到两套以上的正确方法。即使知道了两套以上的正确方法(机率不高),也很难有足够的操作资历来熟练其操作技巧(换言之:就是年纪还不够老,经验不够)。

D。也有些分析者采用了时间过滤器。他们在动手之前,先观察一到三天。因为绝大部分错误信号往往很快就露出马脚,市场重新返折到平均线的原来的那一侧。所以,如果我们要求信号在出现后一二天内始终保持有效,就可以辨别相当多的伪信号。本方法所付的代价是,等到信号确认,入市已晚了一步。

[解说]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当信号发生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生洗盘,造成操作者很大的困扰。我认为洗盘很难避免,现阶段的应付策略就是:让它洗,不要怕!──如果愈怕,

那么,将来在最后一次真正的进场讯号灯亮起来的时候,你会变的不敢进场而前功尽弃。不过,要解决洗盘也不是全然束手待毙,我在这里可以透露一个小技巧,就是你可以改采周线试试,会减少许多伪信号。但是代价同样也是会造成延迟。

26。使用筛检程式也是个两难选择问题。筛检程式越小,那么它的保护性能越差。而筛检程式越大,则信号发生得越迟——这又是一桩“公平买卖”。筛检程式提供的保障越佳,那么其入市信号就越滞后,从而错过越多的价格变化,“成本”越高。

[解说]凡有招者,皆有破绽。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除非已经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才可解脱此一难境。──在还没有反璞归真之前,技术派既然要利用技术,就必须正视此“公平买卖”的现象,坦然接受现实,再求逐步的渐进式改良。不可过分奢求速效,以免搅乱心性。

27。为了提高移动平均线方法的效果和可信度,许多分析者选择两条或三条移动平均线,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

[解说]一般投资人在面对一条平均线的时候,会因为只有一条而难以察觉;但是在面对两条以上的时候,又会因为线「太多」而嫌烦──嗯……这我也无奈,只能劝其加强训练而已,其他以后慢慢再讲。

28。双移动平均线法有两种具体的用法:

A。第一种称为“双线相交法”。就是说,当短期平均线向上穿越长期平均线时,构成买入信号。

[解说]这种类型最简单的一种,就是黄金交叉,但是黄金交叉本身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手段。在双线法这个家族中,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精妙变化,远远超过黄金交叉。

B。第二种使用双移动平均线的方法是,把它们中间看作某种中性区。那么,仅当收市价格同时向上越过了两条平均线之后,才构成买入信号。如果价格再跌回中性区,则上述信号被取消。

同样,仅当收市价格同时向下穿越了两条平均线之后,才构成卖出信号。依此方法设计的系统,也有一些其他系统所不及的长处。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其他种种变化。

[解说]这个叫做『震荡区间』,其中的学问很大。但是如果是做长线操作,就不必过分深入此一领域。换言之:『震荡区间』这门学问在中线跟短线的领域中极为重要,在长线中,其重要性可以降低,或者直接予以忽略。

29。既然两条移动平均线似乎比一条更好,那么,如果把三条平均线相组合,就该胜过两条平均线的组合了。基于这样的设想,就有了三重交叉方法。最常用的三重交叉法系统,要数4-9-18天移动平均线的组合。

[解说]三重系统要经过严格的教育跟训练才能使用,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对一​​般投资人而言,太难了。还好,如果是做长线操作,就不必过分深入此一领域,可以放轻松点。

换言之:『三重系统』这门学问在长线中,其重要性可以降低,或者直接予以忽略。至于4-9-18天移动平均线的组合,是一种短线系统,其中学问很大,但利润不见得会很大。有时候,太精密的 ​​系统,胜率会提高,但是获利不见得会跟着放大。30。美林公司研究部门的工作。他们在弗兰克.霍克海默领导下,从1978年到1982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电脑交易系统的研究报告。这些成果引人注目,是业内迄今对移动平均线应用最深入的研究。
为了发现表现最佳的移动平均线组合,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移动平均线技术的试验。他们还把这些移动平均线的组合,同其他各种技巧,诸如周价格管道(即周规则)、日内和日间价格管道、线性回归、以及威尔斯.王尔德的方向性运动系统等作了比较。

他们的研究目的,是要得到上述每种技术的最佳(或优化的)成绩,然后对各种技术的结果加以比较,从所有可能的方法中,发掘出对每个市场最切合的技术指标。

[解说]美林公司是个大公司,为了检查这项技术是否可行,慎重其事地调动大批人马去做验证。其实,在股市中,我们既然是用技术吃饭,当然就要检查这个吃饭的家伙灵不灵光,这是要实际下海去操练的,不是嘴巴讲​​的玩玩的。

但是,今天一般的投资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没有经过验证,而是光凭自己的想像认为这个方法可行。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妄想,到头来不是招来立即赔钱的厄运,就是跌入随机致富的陷阱而不自知。

31。美林公司研究部门的结果:

A。首先,我们引用霍克海歇自己的论述:“这些试验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性的根据,表明期货价格的变化并不是完全随机发生的。事实上,这些趋势顺应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利润,即使我们把交易费用考虑进去也不例外。因而技术分析作为一种价格预测方法,它的有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支持”。

[解说]我们要检查一个操作者到底不是赢家,不是去叫他预测明天是涨是跌!而是要去检验他的方法到底对不对!──如果他是预测派,那就麻烦了,嗯,大概要持续追踪十年以上才知道他是否有可能是真正的赢家!──如果是机械派,那就好办,把方法调出来,跑历史资料库……先跑完再讲一遍。最重要的是: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个方法可行。

B。没有哪种移动平均线在所有市场都表现得最佳。或者换种说法,每个市场看来都有自已独有的优越移动平均线。

[解说]美国市场最有效的移动平均线,就跟台湾市场的不太一样,但是应用的原理相同。中国市场的移动平均线,跟台湾市场的相同度就很高。

C。较长期的移动平均线胜过较短期的移动平均线。

[解说]是的,使用长期均线的长线操作法,利润是最大的。因为它占了两个极大的优势:

第一、它提供比较宽阔的空间去『加码』;

第二、它的延续时间比较长,可以扩大获利。但是在实战的时候,几乎七成以上的操作手都会沉迷于短线(连中线都快没办法做了),然后陷入不可自拔──虽然使用的还是平均线,方法正确没错,但是在身心健康上势必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D。简单移动平均值方法既胜过线性加权平均值法,也胜过指数加权平均值法。

[解说]注意:在很多时候,最简单的,威力最大。所谓大巧若拙,这个道理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时候,大部份的人都是完全不懂。

32。双移动平均线组合看来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归纳一下,在移动平均线方法中,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通过优化过程,选出它的双简单移动平均线的最佳组合。

[解说]是的,双线法在目前看来,这一组的搭档,在不同市场、不同时间,它所表现的适任性最强,效果最佳。

33。所谓优化,贯穿着上述研究的始终。每条移动平均线(或者每种技术指标)都应当、也能够针对具体市场的个性、特点进行优化处理。

[解说]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现在有了电脑,优化的工作检简便了许多,操作者应善用电脑资源才是。

34。优化过程的困难之一是,一有新资料,我们就得把优选的过程从头再来一遍。每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优化结果(优选的移动平均值的时间跨度,也就是天数)就可能也得变。

[解说]是的,一旦市场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可能就要更改参数!这个「调整参数」的工作,就是优化。很多投资人,当初在学方法的时候,因为没有顺便学习调整参数的方法,所以日后碰到环境变动就不能适应,这是很遗憾的。

市场大概每个三年到五年就会有一个中级规模的变化;每隔十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动(这跟上市公司的数量增多有极大的关系),但是核心原理是不变的,所以每隔几年的时间,我们就要重新进行优化的工作。

35。尽管美林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段时间内,优选的移动平均线天数相当称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不可以对过去优选的天数过分倚重。在此我要强调,各图表中的优选天数,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引用的,而不是说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它们仍是最佳的平均线天数。

[解说]美国市场的优化参数,就跟台湾市场的有差别。其实这个辨识差别的工作,并不难,只要学的是活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市场都能够运用顺利。但是如果学的是死方法,就会经常抱怨水土不服。

举一个最普遍的例子:台湾的股票市场跟指数期货市场,两者使用的参数,就不太一样。学活方法的人,最快的大概不到一天就可以找到比较优化的选择,但是如果学的是死方法,可能在场内溷了二十年都找不到!然后就怪罪这方法落伍没用了──这绝非笔者夸张之词,而是亲眼见过这样的桉例。

36。随着微电脑的出现,各式应用软体层出不穷,优化过程相对简易了。其实,针对几乎所有的技术指标,我们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优选出最佳的时间参数。

[解说]注意:『所有的技术指标』都要经过验证!没有经过验证的技术,不要乱用啊!──切记:不要把自己当成白老鼠。

37。然而,问题依然棘手,到底我们应该隔多久——按照何种频繁程度——重新优选一次呢?如果我们测试的频繁程度不够,交易者就要冒优选参数过时的风险。如果我们做得太频繁,那又会有新问题。

并非所有的分析者都推崇优化方法。有人认为,全部优化过程,不过是把这些参数调整一下,以适应过去的价格资料。这些怀疑论者觉得,既然这些所谓优选参数从没有在真实市场条​​件下,真刀实枪地检验过,当然就是可疑的了。

[解说]『重新优选』的工作,我上面已经讲过了,大概每隔三年就要检查一次。但是我自己因为经常在改良手边现有的操作系​​统,所以我常常在做重新优选的工作。

一方面是为了改良旧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为了尝试开发比较新的观念。但我绝对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经常重复进行优选的工作,主要是让我更熟悉市场的历史,以及反覆模拟实战的技巧、保持战斗能力……这其中的好处,非常多;

但是一般的投资人,因为没有时间跟体力去做这个工作,所以日子久了,就有陷入战力松弛之虞。我常帮他们担这个心,但是他们自己好像都不担心。

他们误以为经常操作就可以保持战力──这是危险的观念,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错误──未来的战力保证,是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跟改良能力。

这就好像一个科技公司的未来,主要是决定在他的研发能力,而不是完全取决于他过去的销售经验。

38。前面的研究结果当然也不是终极的答桉。不过,这些研究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工作纲要。在我们今后从事本领域更深入的研究的时候,它们是很好的起点。

[解说]其实,在还没有达到『不退转赢家』的境界之前,每一个旧的研究计画的结束,都是另一个新的学习计画的起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包括一些初级赢家)。

39。移动平均线与周期现象关系密切。

[解说]股市涨跌,就是一种周期现象。既然跟此现象关系密切,那么,很多奥秘就藏在这里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入宝山而空手回。

40。移动平均线方法最主要应用于日线图。不过,其实它既可以应用在更长期的趋势分析上,也可以应用于更短期的研究中。

[解说]长期、中期、短期,都可以。不过我是建议大家应该花比较多的时间在中长线的研究上。如果台湾市场研究得有点腻了,就去研究一下国际市场吧。

41。移动平均线的信号指示我们顺着趋势的方向交易。这一点正符合期货交易中最源远流长的一些成功要诀,是移动平均线法最大的优越性之一。

[解说]嗯,在长期的观点来看: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42。移动平均线这种方法“让利润充分增长,把损失限于小额”。移动平均线法正是以上述原则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买、卖信号,促使使用者遵守了这些原则。

[解说]是的,“让利润充分增长,把损失限于小额”──在出场讯号没有出现之前就一直抱、抱到确定趋势结束了,再走,决不眷念,所以也就不会抱到亏死──这就是『赚大赔小』的道理。关于这一点,预测法比较难做得到。

43。无论如何,因为移动平均线在本质上是追随趋势的,所以当市场处于良好的趋势阶段时,其工作状态最佳。而当市场忽上忽下,进入了横向延伸阶段后,则表现很糟。

而后者所占的时间常常达到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有时甚至更多。

[解说]其实,在面对市场忽上忽下的震荡走势的时候,大部份的方法,包括摆动指标在内,都有钝化的危机。

我个人是认为:只要把过滤条件设好,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跟其他众多方法相形比较之下,均线法还是首选的主流。其他方法的搭配,虽然更须要高度智慧的展现,但毕竟是辅助。主从关系拿捏好,自然就成功一半。

44。事实上,移动平均线法在相当多的时间内不能发挥所长。正因为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理由,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移动平均线技术。我们反复强调,技术型交易商必须掌握一整套技术工具。

[解说]"在相当多的时间内不能发挥所长"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讲了,只要把过滤条件设好,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这里强调的重点是『辅助技术』的选择,例如说型态学跟K线学,所以才说是『一整套技术工具』。

但是,我发现:很少操作手能够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分析给溷合使用。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教育训练不足的问题。换言之:均线学是主修,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要副修型态学跟K线学。尤其是型态学,在某些时候,是主要过滤条件的核心技术。

45。比较两条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差距,是构造摆动指数的一个办法。由此,双移动平均线相交法就有了新的意义,用途更广泛了。

[解说]其实,在使用摆动指数之前,操作者大概已经得到了『箱型震荡』的型态暗示。于是,我们将会逐渐明白:『一整套技术工具』──这个观念将会随着操作者功力的升级而得到全方面的、广泛的、深入的了解……。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