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陈雨露:寻求“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 实体勿盲目涉足金融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6-06 08:46:43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6月3日表示,统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制定实施统一的准入、运营和管理的法规体系,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服务,支持政策顺畅传导。


陈雨露在 “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进行主旨演讲时指出,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需更加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支付、征信、金融统计的系统建设。


他并称,央行将做好供给侧改革的总需求管理,希望实体企业立足主业,纠正偏离主业、盲目涉足金融业的倾向,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以下为根据录音整理的陈雨露演讲全文,未经发言人审核,仅供参考:


非常高兴参加清华五道口2017年的全球金融论坛,我谨代表人民银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天我想发言的题目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金融管理领域的四大共识及其政策实践。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十年,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最初共同的判断,危机引发的深刻的反思也是多维度的,既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政策层面。


从宏观金融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反思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强调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三大政府的国际协调,是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重要成果,它反映出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是拖累危及国家实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金融、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两者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促共生”的密切关系。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不容易。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原因是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使得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部分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特别是结构复杂的信用衍生品过度发展,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重视实体经济、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各国研究制定金融改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予以积极的应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大规模长期使用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实践的鲜明特征。从政策效果来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非常规货币政策稳固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的信心,短期内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但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在提升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和推动通胀回升方面远远不及预期。


实际上,货币政策就其本质来说,仍然属于总量政策和总需求管理政策,存在明显的边界性和适用范围。本轮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展迟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发达经济体把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而基础性的结构性改革始终进展不大。事实上,危机后越早采取结构性改革政策的经济体,其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韧性也就越大,经济复苏进程也就越快,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在政策工具箱这内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尤其强调金融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转型,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金融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金融工作的主线。对于中央银行来说,首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的基本能力,努力做到货币既不松也不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引导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全力地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稳步开展市场化、法制化的债转股,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希望我们的实体企业能够立足自身的主业,纠正偏离主业、盲目涉足金融业的倾向,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二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2017年,中国央行明确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新框架。前者主要针对总需求管理,是在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后者针对金融体系本身,旨在维护金融稳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际清算银行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过宏观审慎的理念,2006年正式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宏观审慎管理强调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市场运用各种审慎工具防范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所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着重金融风险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前端治理。


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重心,基本形成了包含目标、评估、工具、政策实施与传导、治理架构等在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尤其是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主要经济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者成立由不同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或者是将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能归于中央银行。


人民银行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的框架,2011年引入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个方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2016年将表外理财正式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同时,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的特点,在2015年将外汇的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也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可以说,中国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第一团队。


下一步,还要围绕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和早期预警机制、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开发、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三是发展大普惠金融。以往我们讨论金融发展问题,大致是围绕着效率和稳定两个维度展开的。效率强调金融资源的配置,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引导资金流入最有效率的领域和部门。稳定强调金融业要按照审慎经营的要求,牢牢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轮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乏力,一些经济体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加剧,引发中等收入人群的不满,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同时,金融服务也确实存在了很大不满。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还没有银行账户人数就高达20亿人。在这种背景下,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要求获得金融服务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并希望借助金融手段摆脱不利处境。政策层面也有通过提升金融发展的包容性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的动机。


也就是说,金融不能只为少数精英群体服务,而应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社会责任,关注收入差距过大等重大现实问题。从过去追求“效率+稳定”的两个维度,向追求“效率+稳定+包容”三个维度的转变。


现在,包括小微金融、农村金融、养老金融、扶贫金融、绿色金融等概念,强调金融服务普罗大众的大普惠金融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的新目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我国对普惠金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和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平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2016年中国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办成立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正式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这是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普惠金融推出的第一份高级别文件,并将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国际实践。200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兰考县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重点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二是人民银行等七个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虽然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我们在绿色债券的定义、认证信息披露、评级指数编制等方面的工作都走到了世界前列。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量的40%,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当然,中国普惠金融总体仍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构建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更多地汇集普罗大众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


四是必须更加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金融基础设施是指对各类金融活动提供一定公共产品服务的一系列系统设施与制度安排,既包括支付、征信、反洗钱、登记托管、交易结算、金融统计等多边系统和运作规则,也包括有金融法律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责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安排。本轮危机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金融统计信息系统严重滞后于能够金融创新的发展,部分发达经济体监管当局对于金融市场体系内部的复杂性、关联度的情况掌握得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对金融服务金融风险的积聚、扩散、传染路径的估计也严重不足。同时,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欧盟欧洲市场的基础设施监管管理条例与中央证券托管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等,都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准入、治理结构、运营规则、风控标准、信息披露以及风险处置等等,做到统一系统规范。2012年,国际清算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和国际证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正是国际共识和政策实践的具体体现。去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公报也再次强调,鼓励各成员国消除在实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方面所存在的明显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的综合统计,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近年来,人民银行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稳健性。在支付清算建设方面,我国的支付体系已经达到了国际主流的水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正式上线运行,在征信领域,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在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一方面,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了金融综合统计的试点工作,来着力打造一个统一、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体系。


下一步,要以法制化、市场化为方向,统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制定实施统一的准入、运营和管理的法规体系,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服务,支持政策顺畅传导,保证国家金融安全,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世界经济百年变局,对现有宏观理论研究和政策事件提出了许多宏大的新命题,中国得很多政策实践和经验总结,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不少内容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意同各位专家一道,把中国实践当中的方法论和思想内核更好地发挥出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工作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共同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