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0新年度的起点,2009年的全球故事确实很精彩,无论是经济指标、资产价格还是大宗商品,都近乎完美地刻画出V型弧线。尽管回顾来看大部分内容出乎预料之外,但中国政府的宏观决策力吸引全球瞩目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需求”对商品市场的支撑也上升到历史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自第三季度GDP环比首度转正后,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可以用“不断超乎预期”来形容。随着新年度的到来,中国政策重心正由“保增长”向“调结构”倾斜,美联储“退出”路径业已明晰。那么,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是否预示着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性将更趋复杂?面对纷繁芜杂的市场环境,笔者认为,探寻“宏观政策取向”依然是大的逻辑主线,2010年国内政策主题或体现在:调结构、稳泡沫、择通胀。 09 年“保增长、防通缩”转向“保增长、调结构” 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步入持续修复的阶段,其中最大贡献者当属中国。2009年初中国政府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后续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中国经济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事实上,如果将09年划分为两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与上半年主要依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相比,下半年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已经发生转变,这表明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在政策取向上已经显示出操作灵活性和调控主动性。 我们认为,如果将 09年上半年政策目标定义为“保增长,防通缩”,那么09年下半年政策取向已经转变为“保增长、调结构”。首先,保增长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要务,但靠什么来保取决于调结构(固定资产投资驱动重塑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调结构指的并不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而是考虑到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单引擎在09年5月已达到峰值,下一阶段投资的重点将逐步转向产业关联度高、兼具投资和消费特征的房地产上。鉴于房地产新开工和投资增速较低,国家采取的策略是“以价换量”,即以有限存量市场的价格抬升,引导企业加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力度(诸多房地产企业囤积着大量闲置土地),从而使得增量供应逐渐修复。政策目的在于,一方面供应量增加有利于缓解存量市场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也极大促进了对钢材、金属、PVC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实现由“国家库存”或“国家中间需求”向“真实终端需求”的转变,最终达到“投资有增长点、消费有驱动力”的平衡式增长。从截止目前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开发确实承载了“保增长、调结构”的完美转身,但随之带来的副产品则是各地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社会各界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也不断升温。 2010 年“调结构、稳泡沫、择通胀” 从境外各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速的估值来看,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甚至超越国内,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和国外在对经济增长结构划分上存在差异,09年中国经济表现最好的两个行业是房地产和汽车,而根据“国际标准”来衡量,二者又恰好被列为私人部门增长。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着充分认识,投资驱动的增长范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将“调结构”列为2010年宏观政策的重心。那么,在“调结构”的大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再平衡已成为非常关键的命题。然而,尽管境外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持续修复有利于出口贡献,但我们依然面临国际贸易保护壁垒的严峻冲击,因此适时启动内需型消费的增长或将作为政策的核心布局,而这无疑又是一大难点。 笔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的表象似乎有过热之嫌(四季度GDP增速或超10%),但实际上却是内忧外患,内忧是指表里特征蕴含着流动性充裕和产能过剩之间的深刻矛盾,外患是指盯住美元的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从09年11月外汇占款达到19万亿可见端倪。换句话说, 2010年中国的宏观抉择已非09年的内生性问题,而是需要权衡内外综合比较,那么通过什么渠道来化解内外部矛盾?笔者认为,政策上很有可能会选择适度通胀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一、对外而言,适度的通胀有利于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央行加息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进而防范境外热钱涌入国内房地产、股市等资产市场;二、对内而言,一方面,适度通胀(如水电价格、煤炭价格上调)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因资源要素成本价格人为扭曲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适度通胀有利于疏导城市居民的通胀预期,在资产价格稳定的条件下引导财富效应向真实消费的转化,而且适度通胀也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为推进“调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进程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调结构、稳泡沫、择通胀”实际上是主动性的战略调整,预计在2010年“中国通胀、美国复苏”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上农产品或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而美国经济修复过程中企业的再库存将对基本金属、原油等形成有力支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