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 期货中国沈良8:很多专家都说中国期货行业的发展落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在您看来,中国期货市场的规模与地位和中国实体经济是否匹配? 李欣京:同步是不现实的。因为只有市场发展了,对期货行业有需求了,发展才能跟上。你看,之前,市场猪肉、稻米、钢材价格的激烈波动,对国际民生产生了影响,所以紧随其后的,可能会推出的钢材期货,籼米期货以及生猪期货,说明监管部门已经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什么,再去推出什么。这一点也说明了监管部门对于市场发展的态度还是寻求稳步的发展。 (期货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是不现实的,在求稳的战略指导下,一般是市场需要什么再推出什么) 期货中国沈良9:从最近商品期货的走势来看,您认为国际商品市场的牛市结束没有? 李欣京:如果说,以往上走定位为牛市的话,我觉得已经结束。去年,由于衍生产品的泛滥,到目前已经泛滥成为一个空前巨大的海啸。 期货中国沈良10:以您在投资市场20多年的经验,以及从国际期货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期货行业的哪些层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李欣京:我个人觉得,从中国的邻国印度来说,印度的期货给我的感觉有点泛滥,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能交易印度的期货指数,这种发展速度是中国期货业者无法想象的。就中国的监管部门来说,我想更多的是从求稳的发展态度出发,只要期货行业的发展速度能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行了,而目前也是朝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期货中国沈良11:新加坡有没有公开发行的期货基金?您认为中国发行阳光化期货基金的时机到了没有? 李欣京:由于新加坡本国的人口、地域特点,目前是没有期货基金的,但是就期货的零和交易原则来看,是一种投机炒作,我觉得目前要得到监管部门同意是比较难的。 期货中国沈良12:关于有可能即将推出的钢材期货、生猪期货,籼米期货以及万众期待的股指期货,您认为这几个即将上市的品种会对目前的期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欣京:影响是逐步加大的。在国家的经济上,也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就目前来说,中国的期货行业是从0发展起来的,所以在风险控制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就全球来说,由于期货行业也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和证券等其他市场相比,起步较晚,这或许也是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很好途径。证券市场就好比体育里的职业足球,它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你想一下发展起来,冲出亚洲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期货就好比乒乓球,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借鉴和自己的摸爬滚打下,能够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期货中国沈良13:您对证券和期货均有长年的研究分析,您认为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和期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欣京:我觉得,股票更多的是用于投资,而期货因为杠杆效应和零和交易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投机工具。我们可以根据风险和回报概括出这样一句话来,想解决温饱你就投资股票,想变成富翁就投资期货,想一夜暴富就投资期权。 宏观经济 期货中国沈良14:李老师虽然这几年在新加坡工作,但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您看来,中国资本市场近1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欣京:我觉得市场越来越大。你看证券市场,曾经就到达过20万亿的市值。而市场越来越大,投资者也相应的越来越多。但是虽然市场规模在变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这就导致了在这样一个“羊赶走狼”的难以置信的行情中,羊还是被狼吃掉了。新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后,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练,才能成熟起来,才能真正让市场健康发展。另外对于救市我个人觉得监管层的调控手段还是不够及时。在美国,只要跌破20%左右,财长、总统就已经出面来发表言论。这或许跟我们监管的审批制度有关,反应时间太长,导致了在投资者犯下错误时,监管部门却迟迟没有出面来纠正错误,直到真正达到全球最大跌幅时,才做出反应,很多时候市场最主要是因为缺少信心。而政府的动作应给更多的投资者是信心,让投资者觉得这是政府所能接受的最低的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但投资者犯错,监管部门也犯错) 期货中国沈良15:浙江是中国的经济大省,民间资本活跃,据您的观察,浙江的投资氛围给您的最大感受或印象是什么? 李欣京:我觉得浙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投资者的性格,深圳、上海因为拥有许多国际的金融投资机构,受国外的影响较大,比起它们,浙江更好的代表了中国本土化的一种投资秉性。 就证券市场来说,浙江人对投资机会的解读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是其他地方的人所不能达到的。第二我觉得浙江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具特色的。一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在把资金从很小做到很大后,又亏损到没有,这个过程让他们难以承受,有的甚至选择跳楼来逃避,但是浙江人,我看到过很多,从无到有再到无,之后,还能自我调适,恢复自信后,一步步又重新站起来,这样的心理素质在浙江是比比皆是,也是浙江投资者的特点之一吧。(浙江人最具中国投资者的本土化秉性,他们善于解读机会,并且赢得起输得起) 期货中国沈良16:日前,央行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6年来央行首次降息,这是否表示国家对经济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发生转折? 李欣京:我觉得是一个转折。目前的经济环境,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和房地产商生存的资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当利率下调之后,对于这些企业在融资和资金来源上,都将得到缓解。 期货中国沈良17:近几年来,外资纷纷进入内地,收并中国很多的本土企业,如:国高盛收购肉类食品第一品牌——双汇,美国凯雷收购工程第一品牌——徐工机械,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EB收购国内第一品牌苏泊尔等等,您觉得外资的进入是一件好事情吗?会对本土经济带来多大的冲击? 李欣京:我这样说吧。有人认为一和外资合作就是贱卖国有资产。就好比目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可口可乐提出的收购价是12元,而目前由于市场的超跌,每股的价格只有4元,就这个层面来说,投资价值已经显现,但是为什么国内没有人去购买,而一旦外资介入,就被认为是贱卖?可口可乐需要汇源什么,需要的是汇源的市场网络,却有人就认为这是卖国。打个比方,在奥运期间,我们看到,中国的很多教练在其他国家执教,而中国也拥有很多的外籍教练,很少有人指责国外的教练是卖了它们的国,而对执教国外的中国教练报以“卖国”的罪名,允许别人好的东西来,却不允许自己好的东西出去,这是非常可笑的。 所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是一样的,要么就选择一直的闭关锁国,要么就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对外开放,而既然你要对外开发,就应该不要惧怕。你看,我们的中国公司也收购了IBM,特别是这次奥运之后,对世人的震惊是巨大的,也让人开始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向西方学习而不学习东方的。所以就以中国人的智慧来说,不要去惧怕任何人,不要惧怕和任何人交往,因为永远不交往,就永远都学不到东西。 (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开放,既然选择开放就不要惧怕,以中国人的智慧无需惧怕任何人) 美国金融危机 期货中国沈良18:在遭受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金融风暴多次袭击华尔街。继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之后,近期,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同意将公司出售给美国银行,而AIG急需巨额现金来摆脱财务困境,这些消息震动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也令投资者对于其它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感到担忧。而在雷曼兄弟之后,下一个将轮到谁?您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尾声,还是刚刚开始? 李欣京:本次金融海啸就好像之前的印尼海啸一样,虽然海啸过了,但是收拾海啸造成的破坏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雷曼的倒下,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或许是最后最大的一个。这次金融海啸,重创了西方的金融体系,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慢慢恢复,它的破坏还会延续下去。 期货中国沈良19:这次金融海啸重创了西方的金融体系,是否是东方金融体系的一次机会? 李欣京:我想对东方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我们金融体系对外开放还不是很大,所以刚刚购买了一些次级债,就马上接受了教训,对我们来说,在衍生品方面是个很大的教训。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衍生品和目前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是一样的,吃了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之后,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会慢慢的导致结石,而衍生品则比它更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爆发,也更具后效性。次贷衍生品是把信用发挥到了极致,而信用又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所以当出现一个小的金融动荡时,就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格林斯潘说它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现在可以升级成为有史以来的最大金融危机。而罗杰斯更是提出:有生之年都难以看到美国经济恢复了。 (次贷产品把信用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它的破灭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期货中国沈良20: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158岁的雷曼兄弟或将因此而倒下了。雷曼的倒下说明了美国的经济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李欣京:之前,美国经济有一波长达18年的强势上涨,而雷曼的行为,是把信用运用最大化,原来的经济增长是通过信用扩张来完成的,当信用体系被击穿时,再想恢复是比较难的。不要因为短期的股票上涨就来说明经济的好坏,既然是百年一遇,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那它的后效性还是需要商榷的。 期货中国沈良21:美国的五大投行其中三家已经倒下。包括:第三名的美林被收购;第四名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第五名的贝尔斯登已经倒闭,说明了次贷危机的破坏力非常巨大,您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 李欣京:美国经济在目前来看,还是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一旦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出口来带动的国家来说,美国经济的衰退,势必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量的下降。所以就我目前的观察,中国似乎在这方面准备的还不是很充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