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电子屏上的数字疯狂跳动,每盎司50美元的白银价格让所有空头交易员陷入绝望,而这场危机的幕后推手,正悠闲地坐在办公室里,计算着他们即将到手的巨额财富…… 疯狂的贵金属 近期,全球贵金属市场掀起了一场“史诗级”的暴涨行情。黄金、白银价格同步刷新历史记录。伦敦现货白银价格最高突破53美元/盎司,创45年新高;黄金价格站上4240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超50%。 白银走势 黄金走势 更引人注目的是,伦敦白银市场出现“极端逼空”现象,一个月期租赁利率飙升至30%以上,隔夜借贷成本年化利率一度突破100%。这意味着,借入实物白银的成本已经高到令人窒息。 市场人士指出,这场逼空的核心矛盾在于:白银市场规模仅为黄金的九分之一,任何供需扰动都会被极度放大。正如高盛警告:“一旦投资资金撤出,价格可能剧烈回调。” 滞胀时代的投机热潮 将时钟拨回上世纪70年代末,相似的剧本正在上演。1978-1980年,美国石油大亨亨特兄弟(尼尔森·亨特与威廉·亨特)通过杠杆操纵,将白银价格从6美元/盎司推高至50.35美元/盎司,涨幅超8倍。这场逼空的底层逻辑与2025年如出一辙,但规模与影响更为深远。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泥潭。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全球通胀率飙升至两位数。在此背景下,贵金属作为抗通胀资产成为市场焦点。而白银因为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低,且美国政府逐步解除价格管制,成为投机者眼中的“完美标的”。 亨特家族凭借石油产业积累的巨额财富,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性机遇。家族创始人H.L.亨特通过石油管道公司构建隐秘收购网络,其子尼尔森·亨特与威廉·亨特兄弟则成为这场金融风暴的核心操盘手。 三位一体的资本绞杀 亨特兄弟通过离岸公司秘密收购白银现货,同时利用期货杠杆大量买入合约。1973年,他们已持有2000万美元白银现货与3500万盎司期货合约。为规避监管,他们采用“多点布局”策略: · 成立数十个独立买入主体,将大额交易拆分为小额订单; · 以贵金属贸易结算为掩护,通过瑞士银行账户建立隐秘收购网络; · 要求期货合约到期必须实物交割,迫使空头从市场采购白银履约。 此外,亨特家族还构建了“现货-期货-借贷”三位一体的攻击体系: · 用白银现货抵押获取贷款; · 贷款资金购买期货合约; · 期货溢价带来的账面利润作为新贷款担保。 很快,市场上的白银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银矿已经因为无利可图而关闭了,人们对开采新银矿的热情也不高。在价格陡然上升的时候,白银生产商无法立即扩大产量,结果导致价格进一步攀升。许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后面冲进了白银期货市场,在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把白银价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 墨西哥政府的意外介入 但是,亨特家族并不是市场上唯一控制白银的人。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墨西哥政府当时也囤积着5000万盎司的白银,而且成本价在2美元以下,远远低于亨特家族的购买价。看到白银价格扶摇直上,墨西哥政府乐的合不拢嘴,急忙决定获利了结。 5000万盎司的巨大抛盘立即摧毁了市场,银价又跌落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虽然没有亏本,但账面利润已经大大减少了。 此时,亨特家族意识到,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一个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有谁既拥有大笔财富,又有兴趣投资于白银呢?尼尔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庞大的关系网。 沙特王室已经因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来,亨特家族正好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这些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国家商业银行。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政府和王室吹嘘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笔投资,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大量外汇投资。 多年布局,垄断市场 1974年,美国政府批准了黄金期货交易,黄金价格很快飞涨,不过白银价格涨幅并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银价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族很有耐心,持续不断地大量吸入现货和期货筹码,同时做了大量伪装,自称购买白银是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因为白银的价值比纸币更稳定。 亨特家族的客户也买进了大量白银,这使得美国监管部门很难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银。而且,尼尔森·亨特这次学聪明了,主要在现货市场向白银生产商和经纪商直接购买,而不是在期货交易所中购买期货合约,这样美国政府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随着时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且买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尔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可能已经达到几亿盎司。 价格飙升,疯狂达到顶点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发动了总攻。他要给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黄金一样发生井喷行情。商品期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剧之一,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与全世界白银交易商的决斗开始了。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人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 后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经过严密的调查,发现背后的操纵者是亨特家族。不过有意思的是,当亨特家族正在操纵白银的消息传开之后,白银价格反而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涌进了市场。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40美元,到1980年1月时,干脆突破了50美元!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监管介入,转折点突然到来 当白银价格飙升到历史最高点时,监管机构终于出手了。纽约商品交易所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督促下,对1979至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其结果是降低空盘量和强迫逼仓者不是退出市场就是持仓进入现货市场。当然,由于占用了大量保证金,持仓成本会很高。 纽约商品交易所在1980年1月初通过了被称为“Silver Rule 7”的规则调整,大幅提高了保证金与限制通过信用买入的杠杆。这直接切断了原本支持多头继续无节制加仓的渠道。 随着规则收紧,亨特家族及其关联方开始面临大量追加保证金的压力。 银色星期四的惨剧 压力集中爆发的日子,就是后来被称为 “Silver Thursday”(银色星期四) 的1980年3月27日。那天,银价已从峰顶回落,3月27日当天价格剧烈崩盘。有资料显示当日价格一度从约21.62美元跌到10.8美元。 亨特家族无法追加巨额保证金,在1980年3月27日接盘失败,白银价格以暴跌收场。从1980年1月的高点到3月底,白银累计回撤幅度巨大。 在崩盘最紧要关头,为了避免经纪商间连锁挤兑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动荡,一些大型银行与金融机构向亨特兄弟以及其主要经纪商提供了临时救助。联邦政府最后破天荒地拿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但这样的输血只是缩短了死亡时间,对于已经高杠杆放大的头寸而言无济于事。 亨特兄弟因此事损失惨重——账面上数十亿美元损失、被迫以大量资产(包括油田、地产、企业股份等)作为抵押或变现偿债。随后数年里,亨特家族财富大幅缩水,亨特家族及相关实体卷入多起诉讼和民事赔偿案件。 亨特兄弟的覆灭源于对市场力量的傲慢。他们试图以家族财富对抗全球供给,最终被监管、空头与市场规律联合绞杀。这印证了金融市场的永恒真理: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对市场的永恒敬畏。 无论是1979年的亨特兄弟,还是2025年的市场逼空,白银市场的每一次剧烈波动,都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永恒真理:当资本试图凌驾于规则之上,崩盘或许只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历史的最大价值在于——避免成为下一个“亨特兄弟”。 综合整理自网络,部分内容由AI创作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