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1 日,外媒报道称沃伦・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已完全退出比亚迪投资,伯克希尔发言人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这场始于 2008 年的投资,历经 17 年周期,以18 亿港元本金撬动近 700 亿港元回报、收益率达 3890% 的亮眼成绩,成为全球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如今正式画上句号。 9 月 22 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发文回应巴菲特清仓一事称,“2022 年8 月,伯克希尔开始陆续减持其于 2008 年购买的公司股票,去年 6 月其持股就已在 5%以下了。股票投资,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感谢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也感谢过去 17 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李云飞写道。 巴菲特在比亚迪赚了多少钱? 2008年,全球正深陷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市场弥漫着谨慎情绪,而比亚迪却在这一特殊时期迎来了关键转折点。同年9月,伯克希尔·哈撒韦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斥资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2.25亿股H股——这一决策从一开始就充满“突破性”,因为巴菲特早在1999年就公开表示,绝不涉足“四个轮子”的汽车行业,此次投资完全打破了他过往的投资原则。 这场“破例”背后,离不开两个人的关键推动:早在2002年,李录就敏锐察觉到比亚迪的潜力。彼时比亚迪成立仅7年,已掌握磷酸铁锂电池核心技术,并推出首款插电混动车型F3DM。李录不仅自己买入比亚迪股票,还将这家中国车企推荐给了自己的导师、巴菲特的核心合伙人查理·芒格;在深入研究比亚迪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后,芒格给出极高评价,将创始人王传福称为“爱迪生与韦尔奇的结合体”,直言“从没见过能同时兼具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能力的人”。他多次致电巴菲特,力劝其投资比亚迪,甚至在后续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强调:“虽然外界可能觉得我们疯了,但这家公司和它的CEO就是个奇迹。” 最终,巴菲特选择信任芒格的判断,还委托旗下子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董事长大卫·索科尔亲赴中国实地考察。巴菲特后来回忆时坦言:“我对手机代工(比亚迪当时的核心业务之一)、电池技术和汽车制造一窍不通,但我相信芒格的眼光,也认可索科尔的考察结论。投资比亚迪不是我或我的团队决定的,是芒格用他的坚持说服了我。” 买入比亚迪后,巴菲特用14年的“不动如山”,践行了真正的长期主义。这期间,比亚迪股价历经多轮剧烈波动,甚至多次面临“浮盈缩水”的压力,但伯克希尔始终坚定持仓,从未动摇: 2012年的“低谷坚守”:受行业周期与市场竞争影响,比亚迪股价跌至9港元,仅比8港元的成本价高1港元,浮盈几乎归零。当时市场质疑声不断,认为巴菲特“看走了眼”,但伯克希尔毫无减持动作,选择与比亚迪共渡难关。 2017年的“十倍不动”: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升温,比亚迪股价回升至80港元,较成本价翻了10倍。此时不少投资者建议“落袋为安”,但巴菲特依旧选择持仓,坚信企业仍有更大成长空间。 2020年的“疫情抗压”:新冠疫情突袭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比亚迪股价再度回调至33港元,较2017年高点近乎腰斩。面对市场焦虑,巴菲特依旧“按兵不动”,用沉默回应外界猜测。 2021年的“巅峰持仓”: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比亚迪股价一路飙升至237港元,较2020年低点涨超8倍,较初始成本价涨近30倍。即便面对如此惊人的涨幅,伯克希尔依然没有减持,直到2022年8月才首次启动减持计划。 14年里,从股价低谷到巅峰,从市场质疑到行业认可,巴菲特用“持仓定力”,见证了比亚迪从一家“潜力企业”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军者的全过程。 2022年8月,伯克希尔终于按下“减持键”,开启了为期3年的清仓之路。根据港交所披露数据,这场减持分为两个清晰阶段:第一阶段(2022.8.24-2023.10.25):14个月内,港交所共披露13次减持,伯克希尔持股比例从初始的约9.89%降至7.98%,通过逐步减持降低仓位,规避集中离场对股价的冲击;第二阶段(2024.6.11-2025.9):时隔8个月后,减持动作重启。2024年7月16日,伯克希尔单日减持139.55万股,持股比例跌破5%——根据香港交易所规则,持股低于5%后,无需再披露后续减持细节,这也为后续清仓动作提供了灵活性。 截至2025年9月清仓完成,伯克希尔累计减持至少16次,累计套利超80.71亿港元。 为何突然离场? 对于离场原因,巴菲特虽未详细说明,但结合市场环境与企业动态,可梳理出三大核心逻辑: 1.估值见顶,遵循“高估即卖”原则:2020-2022年,比亚迪股价累计涨幅超600%,市盈率一度突破200倍,远超传统车企(同期丰田、大众市盈率仅10-15倍)。巴菲特向来偏爱“被低估的优质企业”,在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30%、行业从“增量”转向“存量”的拐点,选择落袋为安,符合其核心投资逻辑。 2. 行业竞争加剧,盈利压力凸显: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已超100家,比亚迪虽仍是全球销量冠军,但领先优势逐渐缩小。2025年8月比亚迪财报显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增速较往年明显放缓;更关键的是,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仅63.6亿元,同比下滑29.9%、环比下滑30.6%,这是2022年以来首次季度利润下滑,“一口价”等行业价格战乱象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3. 外部政策风险,供应链博弈加剧: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重构新能源供应链,明确限制非本土产业链产品的补贴,直接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海。作为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比亚迪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这也成为伯克希尔决策的重要考量。巴菲特在2023年公开场合曾隐晦提及:“比亚迪是由非凡的人经营的非凡公司,但我们会寻找让我们感觉更稳妥的用钱之处。” 比亚迪“后巴菲特时代” 巴菲特的清仓并未让比亚迪陷入资本真空,反而上演了一场“外资退、本土与新兴资本进”的精彩“接力赛”,凸显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高管团队“真金白银”增持:2025年9月,在伯克希尔清仓消息公布后,比亚迪高管团队迅速行动,斥资5232万元增持公司股份。这一动作不仅及时安抚了市场情绪,更用实际行动传递出“管理层对公司未来有信心”的信号。 中东主权基金“闪电入局”:就在伯克希尔减持的同时,中东主权基金以56亿美元的规模闪电配售入场,成为比亚迪新的重要股东。中东资本的加入,不仅为比亚迪注入长期稳定资金,还为其在中东及全球新兴市场的布局提供了资本支持。 海外市场“破局突围”: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压力,比亚迪将“技术出海”作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总营收达3712.8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13.7%的份额,乘用车出口量同比激增130%——在意大利、土耳其等欧洲国家,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直接跃居当地销量榜首。此外,其与阿联酋Al-Futtaim集团合作,在中东共建15个销售网点,专为沙漠高温环境定制的刀片电池技术,不仅解决了当地气候对新能源车的适配难题,更重新定义了“中国新能源技术出海”的标准。 尽管巴菲特选择离场,但全球多家知名机构仍对比亚迪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为其后续发展注入信心。 汇丰在最新报告中维持比亚迪A股、港股“买入”评级,认为比亚迪近期盈利收缩是“短期阵痛”——一方面受消费低迷期定价疲软影响,另一方面是公司自行承担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新增成本。目前比亚迪已放弃“以价换量”的折扣策略,转向“价格自律、聚焦价值竞争”的“反内卷”路线,预计2025年下半年采取“以退为进”策略,虽将全年销量预期从540万辆下调至480万辆,但更利于盈利水平回升。 瑞银同样重申“买入”评级,将目标价定为160元。其报告指出,比亚迪股价已处于触底反弹的拐点,随着公司成本结构优化(如供应链效率提升、规模效应释放),叠加9月以来新能源汽车消费旺季的到来,预计2025年第三、四季度的单车净利润将从二季度的低谷中显著回升。 巴菲特这笔投资堪称教科书级的价值投资案例。巴菲特曾言:"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17年的坚守,既体现了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也展示了长期主义的复利威力。80亿港元的收益,不仅是财务上的成功,更是对其"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投资哲学的有力印证。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