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中国PX–PTA–聚酯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前景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11-27 12:07:57 来源:当代石油石化

芳烃–聚酯产业链是石化行业最重要的链条之一,上游为石化行业,中游为聚酯行业,下游为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国内聚酯产业链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传统的竞争态势正在向新的竞争模式转变,未来的石化行业将是民营、国企、外企群雄竞逐的生态圈。


1行业迈向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内的部分企业龙头地位逐步巩固和集中


1.1聚酯景气周期带动行业重回扩张通道,市场格局改变,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


近几年国内聚酯市场景气触底回升。2011–2012年是我国聚酯产能投放的高峰期,导致行业供需失衡,行业产能投放速度逐年走低,至2016年滑落至谷底。随着国内消费稳步增长和结构不断升级,对聚酯、尤其是差异化功能产品的需求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供需逐步改善,目前行业维持着高开工、低库存和高价差的运行态势。


当前聚酯产能进入新的扩张周期。由于投资强度不高,以及产品盈利向好的刺激,从2017年开始,聚酯产能又重新进入扩张区间。2017–2018年聚酯产能年增长率均超过了10%,截至2018年底,国内聚酯产能接近5500万吨/年,其中产能超过1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企业有14家,占总产能的66%(见表1)。



从目前德国巴马格和日本TMT公司卷绕头订单的排队等候周期看,到2020年底之前聚酯产能扩张局面仍将持续,预计2019年新增产能480万吨,总产能近6000万吨/年,2020年新增产能450万吨,总产能接近6500万吨/年。相对对二甲苯(PX)和对苯二甲酸(PTA)扩张,聚酯供给扩张相对有序,考虑近两年的高速增长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预计2021年以后聚酯产能增速将下降到5%~6%。


新的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从聚酯行业竞争的规模成本、技术研发水平以及产品差别化情况来看,恒力、盛虹以研发和差别化著称,桐昆、新凤鸣以规模化闻名,恒逸、荣盛以布局中上游为主,以上6家企业主要配套生产涤纶长丝,三房巷和中国石化在涤纶短纤产品上暂时领先。目前聚酯及涤纶装备已完全国产化,但国产和进口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差距仍然比较明显,未来2年,海外2家卷绕头供应商—德国巴马格和日本TMT的订单多被桐昆、新凤鸣和恒逸3家企业垄断,聚酯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以桐昆、新凤鸣和恒逸等为主的大企业竞逐新时代。


1.2PTA短期内进入大牛市,长期看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恶化


国内PTA行业上一轮景气高峰出现在2011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受资金、技术和高利润等多方面因素驱使,大量新增PTA产能相继规划,并于2012年以后集中投放,PTA供需结构失衡严重,盈利跌入深渊,PTA行业低迷了长达5年之久,全行业保持微利甚至负利。2013年开始,部分高成本装置不能覆盖可变成本,2015年后产能出清明显加速,多套装置关停(关停产能规模占比25%),单套规模60万吨以下的装置基本失去竞争力。2017年二季度至今,PTA行业基本面持续改善,PTA加工区间时隔5年后重新达到1000元/吨的水平,下游聚酯产业开工率及盈利都达到近几年最高水平,PTA实际开工率超过90%,行业景气周期向上的趋势明显(见图1)。



2019年以来,受益于原料PX跌价,PTA加工区间大幅扩大,7月曾一度达到2400元/吨,已超越2018年三季度的巅峰值,逼近2010年的水平。下游聚酯稳步扩产,而PTA供给端仅新增产能470万吨/年,且主要集中在四季度,不论是供需还是库存均支持行业景气的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上半年大概率PTA加工区间仍能维持,下半年PTA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能释放高峰,由于供需严重错配,届时行业又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未来将很难看到100万吨/年以下小产能装置的单一企业。


PTA核心成本竞争力在于设备和工艺,是典型的后发优势行业,越晚投产规模越大的装置成本越低。过去十年,PTA边际成本从1000元/吨大幅下降至500元/吨,主要是大容量技术带来的规模经济以及工艺技术提升,单一装置规模也从最初的60万吨/年提升至目前的200万吨/年。以2019年即将投产的新凤鸣一期和恒力四期为例,其单线规模都超过了200万吨/年,分别采用了BP最新技术和英威达P8技术,物耗能耗均有所降低,预计吨成本节省100~150元/吨,相比目前PTA最低吨成本还要降低20%。未来技术和规模仍在迭代,低成本新装置的不断投产将导致行业成本重心大幅下移。


截至2018年底,我国PTA产能为4578万吨/年(不含长期停车装置),表观消费量4070万吨。未来拟扩建的PTA项目合计产能约4200万吨/年(见表2),但很多项目尚处于规划中,仅推进至签署合作协议阶段。PTA新装置陆续建成投产后,PTA产能进一步向恒力、逸盛及关联企业、桐昆等企业集中。



1.3煤制乙二醇(MEG)产能扩张,预计价格长期围绕在盈亏平衡线位置运行


截至2018年底,中国MEG产能1070.5万吨/年,其中煤化工产能为441万吨/年,产能占比42%。煤制MEG由于原料易得且成本低廉而发展迅速,产能快速扩张。随着煤制MEG生产工艺不断优化,装置运行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聚酯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煤制MEG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煤制MEG前期成本投入过大,设备折旧费较高,而且工艺上存在一定缺陷,生产连续稳定性较差,开工率较低,加上产品质量尚无法完全满足聚酯生产的要求(紫外透光率纯度检测达标),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乙烯法的市场地位。从目前公布的MEG新产能情况来看,除了恒力、浙江石化、盛虹、中国石化湛江及古雷项目乙烯法外,其余全部是煤制MEG项目(见表3),鉴于2019年各生产线路MEG出现全线亏损局面,预计这些规划中的新建装置存在推迟或不确定性。



1.4 PX产能快速扩张,行业格局发生巨变,盈利空间大幅下滑


随着恒力炼化等大型民营炼化巨头相继投产,PX行业格局将迎来巨变。PX已成为未来几年大类化工品中扩产幅度最大的品种,截至2018年底,国内PX产能约1400万吨/年,其中,中国石化(含合资)约500万吨/年。未来4年规划产能约4000万吨(见表4),增幅约300%。



截至2018年底,国内PX表观消费量约2600万吨,其中净进口量1590万吨。供给端迎来大幅放量,下游PTA虽有扩能,但2020年底前可落地新增产能非常有限,不足以消化如此体量的新增供给。尽管国内尚存在进口替代的空间,未来PX开工率仍将面临大幅下滑(见图2),只能以价格下跌的形式倒逼边际产能退出,预计日韩和国内高成本的产能都会受到较大冲击。在供需失衡的大背景下,PX价格将理性回归,盈利空间将大幅下滑。



从已公布产能规划来看,四大民营炼化(恒力、浙江石化、盛虹、恒逸)一期投产后,其合计PX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12%扩大至47%,如考虑部分高成本产能退出,实际市场份额则更高。因此第一轮洗牌后,预计我国目前主要进口地区日韩的产品首先被挤出市场。长期来看,浙江石化和恒逸都已公布了二期计划,荣盛也将二期建设正式提上日程。盛虹完成炼化和PTA资产注入后,一期项目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届时四大民营炼化合计PX产能将达到1775万吨/年,另外,桐昆集团和新凤鸣也可能上马炼化或中短流程的PX项目。


2民营企业发展道路分化为两大阵营


当前,国内聚酯行业形成了以恒力、荣盛、桐昆、恒逸、盛虹、新凤鸣、三房巷和中国石化等8家企业(集团)为主导,若干中小型企业为补充的行业格局。未来2~3年,国内聚酯产业链的扩张表现为完善产业链并追求规模效应,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荣盛、恒力和盛虹的重心都转向上游,从PTA–聚酯涤纶跨越至更为重资产大规模的炼化行业,意味着其短期内将没有余力大规模扩张聚酯行业。因此,未来几年真正聚焦于聚酯行业的仅有桐昆、新凤鸣和恒逸3家,其中,桐昆和新凤鸣本身就是行业的领先者,这2家企业一直坚守涤纶长丝主业做精做强,凭借成本优势在过去几年行业低谷期也实现了逆势扩张,逐步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规模差距,未来在继续扩建聚酯的同时还将向上游延伸实现原料配套。


综合来看,本轮炼化窗口打开后,未来三五年内,除中国石化和三房巷之外的聚酯六大巨头已步入了2条不同的赛道,传统炼化企业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远期再回头继续做聚酯必要性不强,难度也会比较高。聚酯行业桐昆、恒逸、新凤鸣鼎足而立的局面已愈发清晰,目前六大民营企业聚酯产能合计2008万吨/年,产能占比37%,预计到2023年产能占比提升至近50%;桐昆、恒逸、新凤鸣三大民营企业目前产能合计1510万吨/年,产能占比28%,预计到2023年产能占比提升到33%。


本轮炼化扩产企业下游PTA市场占有率很高(约50%),2020年PTA同步扩产后,PX–PTA–聚酯产业链将高度一体化,产业协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将更强。未来国内很多小规模、配套单一的PX和PTA装置将面临淘汰,芳烃–聚酯产业链可能最终走向六大寡头垄断的格局(见表5),市场竞争由过去的产品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



3 产业链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从国内石化整体竞争力考虑,建议加强产业链统筹联动,进一步形成竞争合力。目前国内聚酯产业链处于扩张和整合阶段,尤其是行业内规模较大的聚酯企业,如桐昆、荣盛、恒力、恒逸、盛虹、三房巷和新凤鸣等,仍在不断新增或收购聚酯产能,同时将自身的产业链向上游原料行业延伸,其中逸盛、恒力已是国内第一和第二大PTA生产企业,荣盛独资的中金石化可生产PX,荣盛、桐昆参与投资的浙江石化和恒力投资的恒力石化均在向上游炼油产业链扩张,可生产PX和MEG,自给自足的能力越来越强。从目前传统企业PX、PTA和MEG装置规模、技术情况来看,技术水平和规模(除个别装置)明显全面落后于民营企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属于淘汰产能。民营企业新产能的不断投产,将会快速压缩传统企业聚酯原料(PX,PTA,MEG)的市场占有率。


而从传统企业聚酯产业链统筹考虑,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链仍较完整和多年积累形成的人才、技术等优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PX–PTA–聚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系统整合资源,依托上游,增加原料产能和聚酯产能,提高内部消化聚酯原料PX、PTA和MEG的能力,保障产业链健康安全,利用一体化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1)继续在市场或资源聚集区增加PTA产能和聚酯产能,就近消化PX、PTA、MEG产能。


2)将现有规模小的装置拆除,新建工艺先进、规模大的PTA装置,消化部分企业剩余PX产能。


3)研究发挥配套优势、区域优势和物流优势,在自有石化工业园区内配套建设智能化聚酯涤纶装置。


4)加强差异化高附加值聚酯产品开发。重点开发多元共聚(如PETG、阳离子易染)、新型聚酯产品(如PTT/PEN/PBT等)。通过新的投资建设,在上游产能规模适度扩大的同时,提升装置工艺技术水平,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下游产能进一步增长的同时,优化调整产业链上下游产能比例,丰富聚酯产品结构,从而继续增强传统企业PX–PTA–聚酯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延续芳烃产业链市场地位。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4008-277-007
          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六大签约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