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百科

中国靠什么养活14亿人?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9-16 16:36:01 来源:侠客岛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从古至今,粮食,始终是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1943年春,毛泽东挥笔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写下八个大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年近90岁的袁隆平,屡屡述及一场“禾下乘凉梦”: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有一天会长得比高粱还高,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得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从“四万万人都要有饭吃”到“近14亿人吃不完”,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


土楼中的晚餐,摄影师@蓝调LD/星球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迎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数亿人民嗷嗷待哺,其时的农业生产却基础单薄。


五、六十年代之交,山东高密大栏乡平安庄的一座小学里拉来一车煤块,那种亮晶晶的东西孩子们从没见过,有人跑上前拿起一块就啃,其他孩子也上前哄抢一空,入口时的味道,至今还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记忆犹新。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各国代表听到恍若世界末日的预测——据测算,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惯于吃粮要粮票、吸烟要烟票,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使上火柴票。有人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GCD政权同样无从施策”。


六、七十年代人们使用的粮票和购物券,图片来源@VCG


但中国人的饭碗,注定由中国人自己铸起。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了“生死状”,村内土地被分包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先河。人称“命里缺水”、23年来从没向国家交过余粮的小岗村,其后一年的粮食产量暴涨到13万斤。


小岗村村民,摄影师@刘国安(光明图片)


1978至1984年间,中国农业产量的年均增幅高达7.7%,农民收入也以年均13.4%的速度高速飙升;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晒玉米,摄影师@王汉冰/星球研究所


1993年,粮票在中国彻底退出流通,计划经济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至此解绑;1996、1998和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三次突破了10000亿斤。


自2004年到2015年,国人粮库更是实现了世界粮食发展历史中史无前例的“十二连增”奇迹,此后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高位。


农人迎来丰收,摄影师@邱会宁/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60%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而早在2011年,全国稻谷年生产总产量即已突破了2亿吨。


在江南鱼米之乡,享誉国际的超级杂交稻走上国人餐桌;新世纪以来,通过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等立体种养模式,节肥节药,让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东北,粮食第一主产省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0.813亿亩增加到如今的2.13亿亩,每年产粮总量突破1500亿斤,连续8年领跑全国。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黑土中农机纵横,“北大仓”每年种出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大吃特吃上三个月。


在中原,小麦第一主产省河南,已发展为国人的“主食厨房”。从“望天收”到“吨粮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良种、肥水管理、机械收获成就了一条标准化流水线——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均产于一省。


在北京,1985年还只是新发地村口的“土市场”,如今成了每日能吞吐3.6万吨蔬菜水果的大型果蔬交易地。


放眼广袤国土,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到北方农牧交错带,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


黄土高原上被开垦的农田,摄影师@许兆超/星球研究所


各方力透万钧之下,2018年中国产粮总量达到13158亿斤,较1949年足足增长了4.8倍。


一道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也被举国上下牢牢守护了70年。


安集海辣椒晒场,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星球研究所



如今,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自给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的同时,中国的肉类、水产、蔬菜、水果、茶叶、啤酒等产量也长期位居世界第一。


茶园采茶,拍摄于杭州,摄影师@潘劲草/星球研究所


1985年中国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大牲畜、生猪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主要畜产品产量、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羊、牛、猪、鸡, 长期与国人共同“生活”,成为了最稳定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


相传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至红红酥酥,汤质稠浓,“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而当下的中国,每年有6.8亿头猪出栏,4亿头猪存栏,年产猪肉5400万吨,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猪肉产量的总和,各式猪肉菜肴花样百出,包括但不限于猪肉炖粉条、菠萝咕噜肉、水晶猪皮冻……


金华火腿,摄影师@杨梅清/星球研究所


近年来,“肉食者”的口味也日益向猪牛羊禽多品种全面发展转向,牛肉、羊肉、禽肉产量占比,分别由1985年的2.4%、3.1%、8.3%上升到了2018年的7.5%、5.5%、23.1%。


盖孜峡谷的羊群,摄影师@小强先森/星球研究所


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就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其中,淡水养殖品种过百,青、草、鲫、鲤、鳊在饭桌上再寻常不过。


每年全球1.44亿吨的海鲜消费总量中,中国作为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据全球消费的45%——大众皆爱的小龙虾,自2007年以来养殖产量增长220%;排序的“后辈”,则分别是欧盟(1300万吨)、日本(740万吨)、美国(710万吨)和印度(48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除了热带特产以外,中国每一种蔬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14亿中国人还会在一年中吃掉全球大约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49%的苹果。


巨大消费量背后,是中国人全球无出其右的水果种植能力,共计1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开辟为果园瓜田,相当于一整个福建省的面积。


2018年,中国的农民与科技人员一共种出了2.5亿吨水果,占全球总产量的31.4%;国人食谱中的水果比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水果占有量仅3千克,到如今人均占有量高达184千克。



中国主要水果产量增长趋势,制图@张靖&巩向杰/星球研究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很少有哪个族群像中国人那样注重食物,炒、爆、熘、炸、煎,烧、焖、炖、煮、蒸之下,饔飧不继的日子早已成为往事。


庆丰宴,摄影师@张炜/星球研究所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如今,中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1978年至今,中国育种家们先后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革命性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


一种能够在一定盐度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自然生长,具有抗旱抗虫、生态修复功能的耐盐碱特种水稻“海水稻”,还成了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头戏。


一旦海水稻推广成功,中国可增加水稻产量500亿公斤,解决2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在高精度卫星地图上,如今还能清晰地看到如山东寿光等地每个“大棚”的位置。从小土棚,到下挖式卷帘棚,到无立柱钢结构大棚,再到物联网云棚……


大棚之内形成了一个温室,温度、湿度、气体组成都通过人为调控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避免了雨水、霜冻和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大棚种植”秘诀,使得热量严重不足的青藏高原地区种起了草莓和车厘子;通过大棚,国人享用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西藏山南车厘子种植大棚,摄影师@李珩/星球研究所


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了2018年,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2亿亩,有效灌溉系数超过53%。一半以上的中国农田能够“旱涝保收”。


吐鲁番沙漠中的葡萄园,摄影师@飞翔/星球研究所


在距离海岸数千公里之遥的新疆,天山冰川和积雪的融水,曾几乎是唯一的农业用水来源;而今,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水精准调控、一滴滴准确送到植物的根部。


新疆麦田丰收,摄影师@赖宇宁/星球研究所


眼下的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不仅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遍及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如果天气晴好,全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收完。


在让国人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中国没有忘记周遭。


2006年起,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近年来,中国还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技示范中心、农技实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数万人次。


事实证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造成威胁,还为全球粮食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捧起了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如今的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4%的淡水资源,养育着世界近1/5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保持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从“端好自己的碗”,到“做好自己的事”, 70年来不乏荆棘塞途的时刻,14亿芸芸众生从未止步。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四方田野之上,正见出一派收获的希望。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4008-277-007
          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六大签约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