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熊连城这个名字开始在期货市场崭露头角,这位90后新锐交易员,在2024年首次参加实盘交易大赛,便以累计净值6.60439的惊人成绩荣获重量组第六名,完成了从小资金到大资金的华丽蜕变。 熊连城,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从实验室到交易室 熊连城1991年出生于哈尔滨,大学时读的是生物工程专业。与多数同学选择科研或医药行业不同,他的人生轨迹因大学时期加入的证券协会发生转折。实验室的枯燥与金融交易的刺激形成鲜明对比,他逐渐被K线跳动的韵律吸引。 2016年毕业后,他进入一家量化私募公司,从事股票T+0交易。这段经历,给熊连城埋下了“严格风控”的种子。一次因未及时止损导致股票涨停隔夜亏损的事件,让他深刻认识到:交易中,生存远比短期收益更重要。 2021年,熊连城以3万元本金试水期货市场。熊连城的期货交易生涯始于典型的“新手模式”——充满激情却缺乏章法。初期,他延续了T+0交易的惯性——频繁刷单、逆势抄底摸顶,资金在3万至8万间剧烈波动,最终回到原点。他甚至在涨停板一开就做空,跌停板一开就做多,账户里的钱起起落落,毫无规律。这一阶段,他没有形成稳定的交易系统,完全凭借直觉和运气,结果自然是亏多赚少。 这种“过山车式”经历一直持续到2023年初,他意识到:缺乏系统化策略的交易如同赌博。于是,他毅然辞去工作,开启全职期货生涯,并彻底摒弃逆势操作,转向顺势交易。 02 转变思路:顺势与风控 熊连城慢慢认识到,交易中方向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即使方向判断正确,行情的一个波折也可能让人出局。他解释道:“很多人说自己做不起来,一直亏钱,无法稳定盈利,可能是他们太过于纠结某一个品种的方向是涨还是跌。方向其实并不重要,很多时候,即使你方向判断正确,行情的一个波折也可能把你‘洗’出局。后续行情可能还是会按你预期的方向发展,但你已经不在局中了。” 因此,他不再纠结于单个品种的涨跌,而是注重市场的整体趋势。他会先观察品种的技术面是否存在周线、月线等大级别的信号,若存在,则深入研究。对于未曾研究过的品种,一旦发现有技术指标或资金增量的积极信号,他也会尝试去了解并参与。 在风险管理方面,熊连城更是下足了功夫。他强调仓位管理和风控是交易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决定了交易员能不能在市场上长久活下来。他通过轻仓试错、分批次平仓等方式来控制风险。例如,他会在认为行情比较确定或者安全边际较大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仓位,但总体仓位通常比较轻。他还分享了两个止损策略:一是根据技术指标的前高或前低,或者设定的具体点位,一旦破位就果断止损;二是通过资金管理来控制风险。 03 每月赚2万到每月盈利上百万 随着交易思路的转变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熊连城的交易逐渐走向稳健。他开始注重复利增长,而不是靠频繁重仓操作。刚开始全职交易时,他的账户只有36万元,前三个月每个月只赚了2万元,但接下来的三个月,每个月的盈利就达到了20万元,再后来,甚至每个月都能实现上百万元的盈利,最终实现千万级别收益。 在具体操作层面,熊连城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品种选择方法:“他会先观察品种的技术面是否存在周线、月线等大级别的信号,若存在,则深入研究。对未曾研究过的品种,一旦发现有技术指标或资金增量的积极信号,他也会尝试去了解并参与。他认为,任何展现出明显趋势的品种,都值得保持一定的仓位。”这种多时间框架分析方法帮助他过滤掉市场噪音,专注于真正有潜力的趋势性机会。 在交易过程中,熊连城还非常注重复盘。他会深入研究自己的交割单,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交割单都是他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复盘,他能清晰地反映出收益和亏损,同时还能加深对行情的理解,帮助自己认识到为何会错过某些大趋势。 04 交易归交易,生活归生活 在交易心理层面,熊连城特别关注“拿不住单子”这一普遍问题。在他看来,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甚至是交易界的大佬,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并不稀奇。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适当取出一部分,这样可以减轻交易压力,让心态更加平和。这种利润提取的策略既是对已有成果的保障,也是缓解“害怕失去利润”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 熊连城认为交易者不必过度纠结于是否拿得住单子,而应该把精力放在资金管理上。做好了资金管理,养成了顺势交易的习惯,资金曲线自然会健康增长,个人也会迅速成长。即使偶尔拿不住单子,也没关系。不论是左侧交易还是右侧交易,一旦感觉不对劲,果断平仓,然后观察趋势是否还在,如果趋势依旧,就再次进场。这种灵活应对的态度,避免了因执着于单一持仓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潜在风险。 关于交易与生活的关系,熊连城提出了“交易归交易,生活归生活”的平衡理念:“不要让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影响交易,也不要因为交易亏钱了而影响自己的生活,要有一颗平常心。”这种区隔能力对全职交易者尤为重要,它既防止了生活问题干扰交易决策,也避免了交易亏损对生活质量造成过度影响。保持这种平衡需要高度的情绪管理能力,熊连城通过多年实践逐渐掌握了这门艺术。 熊连城的经历印证了期货市场的残酷与机遇并存。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交易规则的严格遵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期货市场虽然充满风险,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中实现逆袭。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