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产业创新则加速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者的深入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一旦资本、资源、人力资本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产能过剩才能根本消除,而落后产能出清后,整个经济不仅能够恢复平衡,而且能级上还会有一个大的跃升。 当时国务院反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义就在于此。现在各城市、各为学、各开发区都在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把潍发展脉络。如果关键环节把握不住,就会事倍功半。其中有三大环节很重要。 着眼创新的三个阶段推动“双创” 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技术创新无中生有。这是专家、教授和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做出来的,需要的是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以及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人。 第二阶段是“1~100”,创新成果变成一定的生产力。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干的活,目的是形成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第三阶段是“100~100万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比如一个手机样机,怎么通过量产变成几百万台、几千万手机,最后卖到全世界去呢?首先需要有生产基地,这是各种开发区、大型企业投资的结果。 综上所述,因为创新是有阶段性的,所以要分类施策,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就不会好。 打造集合六大功能的创新平台 一些地方搞孵化器,热衷于一栋楼不分青红皂白,孵化几十家、几百家企业,免几年房租,这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搞法,除了热闹,效果不会好。美国硅谷等成功的孵化器之所以孵化能力强,关键就在于集合了六大功能。 一是项目甄别。聚焦专业领域,把好准入环节,不能散而杂。生物医药孵化器,不能引进一堆机器人孵化企业。 二是培训指导。经过培训,创新创业者的成功率一般可从 10% 提高到 30%。 三是共享服务。公共实验室、专用设备或专业设施,由孵化器提供。 四是股权投资。有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引导基金等多层次投入体系,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五是收购转化。通过上市、集团收购、合资合作、成果转让等措施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六是资源集聚。孵化器应成为行业信息传递、知识交流、人才聚集的窗口。一个城市,其创新平台的竞争力不在于大批量、排浪式地去搞几百个、几千个,关键是要集合应有的功能,一个符合要求的创新平台可以孵化出上百家企业。如果贪大求多,最终可能很多会沦为空头平台,变成形象工程。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100),关键是抓好收益分配“三个1//3” 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收益分配,能够激发科技人员和机构的巨大创造活力。比如美国硅谷地区吸附了数千个专事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了上万亿美元的独角兽产值。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创新成果转化效应,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拜杜法案》。 《拜杜法案》规定,凡是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其获得的收益“一分为三”:1/3 归投资者(学校、研究所或公司),1/3 归研发团队,1/3 归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企业或转化者。 这与我国有哪些不同? 计划经济时期,一切专利权归国家和单位所有;改革开放之后,成果发明人可以获得 25%~50%的专利权,其余的归投资单位;2016年以来,政策进一步放开,成果发明人可以享有70%的股权。政策的着力点主要针对研发人员。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要知道,能搞出“0~1”的不一定搞得出“1~100”,成果发明人与专利转化者、生产工艺设计者、生产制造组织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给了发明人50%甚至70%的股权,但是好像没看到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出来,因为他们的专利成果没有变成现实生产力。我们应该参考《拜杜法案》,把科研成果的投资者、研发人员转化人员三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荐阅读 《重组与突破》 黄奇帆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图书内容简介: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全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则、对策措施、成效与结果。 第二部分专讲行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产业、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教育、金融、财政六大行业的重组与管理。每一类行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当时行业的状况、内在的困难、百姓的呼声、国家的政策要求,每一种行业重组都涉及从供给侧对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在结构性平衡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责任编辑:七禾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