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股票期货机构资讯

郑商所发展亲历者专访张邦辉“王者归来”受之无愧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12-14 10:31:14 来源:期货日报网

1994年年初,博士毕业后,张邦辉直接进入中国证监会期货部。此后,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扎根服务期货市场,从监管层的视角,见证了中国期货市场“由乱到治,规范发展”的全过程。


2006年,张邦辉由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空降郑州商品交易所,任职副总经理,后任理事长、监事长,直至2014年退休。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作为管理者之一,参与了郑商所走出低谷、重塑辉煌的全过程。   


期货市场之于张邦辉,是付出21年,并继续发挥余热的沃土。张邦辉之于期货市场,是无数个呕心沥血的奉献者之一,正是因为这些奉献者的同心协力,才有了如今中国期货市场的生机勃发。


谈感情、谈缘分,对郑商所情有独钟


2006年2月14日,张邦辉任职郑商所副总经理,当时他是作为现任证监会副主席赵争平的副手出任这一职务的。对于在西方“情人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从中国证监会期货部空降郑商所,在张邦辉的心里一直都是美好而温馨的回忆。   



实际上,对于郑商所,张邦辉一直怀有情有独钟的特别感情。当中国证监会选派干部到郑商所任职例行谈话时,张邦辉说,他到郑商所任职的意愿是强烈的,态度是坚决的,正如时任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任职大会上所说的那样——“邦辉对郑商所情有独钟”。   


这种情有独钟和义无反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张邦辉的记忆里,有三件事情催生了他对郑商所这种特殊的情感:   


一是张邦辉进入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后,时任郑商所总经理的李经谋带着团队去证监会述职。在张邦辉的印象里,郑商所述职的团队服装统一,队容整齐,朝气蓬勃之气扑面而来,尤其是各部门人员对郑商所的管理、外联和结算等的介绍,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是张邦辉曾任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多次往返中原大地,有了更多深入了解河南与郑商所的机会。“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期间,有个师弟叫王天义,他是河南大学副教授。王天义介绍我兼任河南大学客座教授,从这个意义上追溯起来,我和郑商所以及河南的感情渊源还是很深厚的。”张邦辉深情回忆道。   


三是2001年张邦辉任职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时,适逢郑商所小麦品种发生风险事件,中国证监会派出一支工作组,深入指导工作,化解风险,这支工作组的组长正是张邦辉。据他回忆,这支工作组是截至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监管部门对交易所派出的唯一一个工作组,足见监管部门对郑商所工作的重视。作为组长,张邦辉和魏峰、杨光等,紧紧依靠郑商所广大员工,克服困难,化解风险,提拔原纪委书记王献立为代总经理主持工作。带着任务和使命,在具体化解风险时,张邦辉对郑商所有了更深入了解,和很多员工建立了友谊。“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能快速走出低谷,走向兴旺发达。”他神色凝重地说。此后一段时间,郑商所的工作一直未见起色,他也深感郁闷和无奈,于是暗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弄清原因,竭尽全力助郑商所走出低谷。   


张邦辉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他在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任职时,因为对郑商所格外关注,也有人和他开玩笑说,是不是对郑商所有所偏爱?对此,张邦辉并未否认,他确实对地处中国中部的郑商所给予了特别的关心。他说:“和沿海地区相比,郑商所在外部发展环境上弱一些。同样几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体偏弱的孩子获得更多关爱无可厚非。”   


只是那时的张邦辉可能还没想到,仅仅数年之后,他将用职业生涯后半生全部的爱,为他一直偏爱的郑商所付出更多努力和心血,而郑商所也在全体总动员下,回馈他一串串闪亮的足迹、一个个耀眼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出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光明前景。   


聊创新、聊贡献,赞郑商所功不可没   


毋庸讳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的结果必然会迎来严厉监管和清理整顿。在张邦辉看来,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在中国所有行业中持续时间最长,但却为此后期货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根基。“在中国期货市场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郑商所可以说贡献巨大。”张邦辉认为,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郑商所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走在了市场创新的前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交易所规则制度的制定和调整都是以郑商所的规则制度为范本。郑商所的先知、先觉、先行和经验被模仿、被借鉴,郑商所的不足、失误和教训也被放大,乃至嘲笑。   


二是郑商所在国际交流方面广泛且呈体系,不仅最早翻译出版境外期货市场方面的丛书,还积极参加国际期权交易协会,走出去“开眼看世界”,为国内期货交易所了解国际市场探索了路径,做出了示范。张邦辉说,郑商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堪称“国内最了解国际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交流最多、掌握国际期货市场信息最丰富的期货交易所”。最值得一提的还包括具有前瞻性地创办了《期货日报》。   


三是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商所发展规模一度最大,成功的经验也最多。在市场清理整顿时期,可以说一手擎起整个期货市场的希望,在当时期货市场贡献最大。   


除此之外,张邦辉还特别提到郑商所另一个容易被忽略但需要被思考的贡献,那就是郑商所初创时期的“两块牌子、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是指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一套机构”是指同一个管理机构。“这是当时最朴素的期现结合形式,期货市场必须立足现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密不可分,期货交易出现大风险,多是因为脱离了现货市场。目前来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但郑商所早期在期现结合方面的探索,诸如栈单交易等没能坚持下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张邦辉说。   


在郑商所的发展历程中,张邦辉亲身经历了一些新品种的上市工作,见证了郑商所的努力和奋进,比如,强筋小麦上市是张邦辉鸣的锣。   


对于郑商所的明星品种——棉花(15285, -30.00, -0.20%)和白糖(4956, 39.00, 0.79%)期货的上市,张邦辉也竭尽所能做了很多协调工作。他说:“棉花是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交易所上市的第一个新品种,上市牵涉的部门比较多,上到供销总社,下到新疆自治区政府,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多而繁杂,有需要证监会期货部出面协调的无不竭尽全力;白糖期货也是如此,对于白糖在郑商所上市,当时的白糖主产区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担心风险事件,我们就从监管角度给主产区讲风险可控,推进白糖期货上市完全没问题。”   


张邦辉表示,在中国证监会期货部时,了解过不同交易所的风险事件,也具体负责过化解风险,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比如,郑商所硬麦309合约出现重大风险事件,应王献立请求,时任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的张邦辉和时任交易所监管处处长的冉华共赴郑商所,头一天现场谈话,第二天一早又飞回北京。2006年,任职郑商所副总经理时,张邦辉分管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管理交易所风险,及至后来任职郑商所理事长,他工作的侧重点也是风险控制。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期货市场日渐成熟,虽然不能说杜绝了所有风险,但郑商所2006年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大的交易风险事件。   


在张邦辉看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规模和市场风险管理成正比,风险管理越到位,市场运行就越平稳,交易、交割就越顺畅,交易规模也就越大。“一个市场如果风险频发,投资者不敢来,肯定做不大。”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郑商所任职时对防控风险极其重视,用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把过去发生的风险案例一一梳理,追根溯源,吸取教训,从严管控风险。一线工作人员也都是尽职尽责、敢于担当、配合默契,将多起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论信心、论前景,看郑商所再创辉煌   


2006年,时任郑商所总经理的赵争平和张邦辉对郑商所现状和前景有过多次深入交谈。对于一直关注且有所偏爱的郑商所,张邦辉充满信心,他向赵争平分析说,郑商所情况较为特殊,底子不错,眼下虽然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但只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郑商所一定能重新站起来,重塑昔日的辉煌。事实确实如此,赵争平首先统一了郑商所领导班子的思想,进而得到中层干部的赞同,以及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在赵争平的率领下,郑商所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终于凤凰涅槃,走出困境。   


彼时的郑商所虽然新上市了棉花期货品种,但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白糖期货也是这样的状况。在其位,谋其政,刚刚任职的两人还没完全安顿下来,就下定决心让郑商所尽快走出低谷。为守护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应有的荣耀,在赵争平带领下,郑商所全体人员找原因,树规则,见客户,听意见,终于使得郑商所走上快速、规范发展的轨道。   


在张邦辉的记忆里,有这样几件事情印象深刻,对推动郑商所快速走出低谷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一是树立“三公”原则。对此,张邦辉回忆说,当时郑商所存在被市场误解的成分,比如,部分客户集中的期货公司甚至不敢和不愿做郑商所的品种;又比如,一些职能部门因为对河南有偏见,从而对郑商所也存在偏见;再比如,一些投资者曾经在郑州市场亏了钱,就放大了对郑商所的不良情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若想改观,需要从制度上打开“心路”。张邦辉认为,对此首要是树立“三公”原则,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眼前的问题。“我们定了很多规矩,从制度上做了调整,堵住哪怕最细微的漏洞,严格落实‘三公’举措,不给违反‘三公’事件留有任何余地,对交易所内部更是严格要求,凡发现违规行为,一律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他说,这样的举措得到郑商所全体人员的支持,“三公”原则的贯彻改变了郑商所的形象,也改变了外界对郑商所的看法,交易开始重新活跃,形象也重新树立起来,2006年郑商所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二是走进市场,征求意见。张邦辉说,当时深入市场征求客户意见是真心的,绝不是走过场。走进市场的部门不仅包括直接服务市场的会员部,而且包括交割和结算部门等,大家一起走进期货公司和企业客户,真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交易所人员“走出去”的同时,还把产业客户乃至大户“请进来”,给交易规则提意见,并根据市场发生的变化,对规则进行及时调整,以更加符合现货商的需要。“我们当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邀请各地证监局分管期货的副局长和期货处处长,带着辖区期货公司到郑商所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同时来河南走走,用心感受郑商所乃至河南的新变化;再比如,购买一些能反映河南文化的书籍和音像制品邮寄给客户,以便让他们更深入了解河南,改变原有的偏见。”张邦辉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走心的举措为郑商所良好形象的树立发挥了正面作用。   


三是修改规章制度,以更好贴近现货。张邦辉表示,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郑商所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规则,让市场感受到郑商所绝不偏袒某一方,规则制度既贴近产业客户需要,期货公司也能够接受,对其开拓市场大有裨益,各方协力,推动郑商所重新走上发展“快车道”。   


对于郑商所的明星品种PTA(6182, 90.00, 1.48%)期货,张邦辉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以粮食品种交易为主,郑商所被称为粮食期货交易所,如何突破限制走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可以说PTA做出了成功尝试。当时市场也有质疑国际上没有PTA期货,上市这个品种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成功,郑商所坚定信念,牢牢抓住机遇,全力以赴。有的同志一个月跑好几次产地调研,不断修改报告,有的同志连孩子的关键升学考试也顾不上,牺牲了小家,最终成就了一个国际化品种。”张邦辉认为,PTA的上市为郑商所打开了通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的大门。   


最让张邦辉兴奋的是,当郑商所走上快速规范发展的道路、形势有了明显改善之后,赵争平又主持建设了新办公楼和技术中心工程,并切实提高员工收入和福利水平,使广大员工充分享受到交易所规范发展的红利,极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自此,郑商所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记者手记:用一辈子,等梦想盛开


出身科班,在一个领域兢兢业业坚持一辈子,守护同一个梦想,看着它由小到大、由乱到治,自己也竭尽所能付出了力量,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也是问心无愧的。   


对张邦辉的专访,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他真诚的表述、深切的回忆,以及对期货市场和郑商所由衷的情感,让期货日报记者油然而生如上感触。   


实际上,张邦辉的人生和中国期货市场有着紧密的近乎完美的契合:写下中国第一篇期货专业的博士论文,主编了中国期货市场第一本期货大辞典和第一套期货交易丛书;1993年年底,进入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就此心无旁骛,扎根期市;2006年,进入郑商所,先任副总经理,后任理事长,见证并参与了郑商所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辉煌的整个过程。   


张邦辉说,他亲身经历了郑商所由低谷到辉煌的全过程,也在其中奉献了力量和智慧,他很欣慰。“当时一些新闻标题形容郑商所是‘王者归来’,或再度辉煌,我想郑商所是无愧于这些荣誉的。”   


他说,走出低谷的郑商所很快得到了市场再度认可,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推动着郑商所不断快速发展。时至今日,郑商所更是跻身全球知名期货交易所行列,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全球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无论在中国证监会期货部,还是在郑商所,对中国期货市场而言,张邦辉都称得上是“和衷共济开大船”的人。从他自身来说,进入中国证监会,再到郑商所任职,始终扎根和服务期货市场,用一辈子,等梦想盛开。   


一路走来,张邦辉为期货市场奉献了青春和能量,期货市场也回馈他丰富的人生履历和体验。他回忆说:“2006年,我刚到郑商所时,有人还充满疑问,认为我只是遛遛弯,挣点钱,待不到两年就会离开,可我这一待就待到了退休,再也没有离开过,并和员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退休之后的张邦辉,虽然多数时间行走在饱览大好河山的路途上,但仍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留在河南,时刻关注着郑商所的发展。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之初本来就是借鉴国外市场,在国际交流方面,郑商所有好的传统和经验。中国期货市场的未来绝不仅仅限于中国大陆,而是有着广阔无垠的全球空间,郑商所一定要加强国际交流,时刻了解掌握国际前沿最新的动态,把握有利方向,未来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好。”对于郑商所的未来,张邦辉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