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读书 >> 期货书籍推荐和摘录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5-04 15:38:53 来源:七禾网


亚马逊优惠购书  当当网优惠购书


书籍简介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信用卡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书将提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


编辑推荐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最新联袂作品。


一个追求利润 化的世界为何会充满内在危机?


商家、政客、广告商、食品厂家、烟酒商、制药厂如何欺骗大众?我们应如何应对?


资本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应如何监管?


现行市场制度出了什么错?应如何运作?市场干预应如何进行?


经济学家应如何认识金融危机,并提前预测?


我们的世界,为了利益而在四处欺骗?


谁在保护我们,让世界更好?


两位诺奖得主专著,挑战经济学核心理念,反思自由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欺骗行为。


李扬、陈志武、张军、李稻葵、黄海洲、向松祚、巴曙松、何帆、洪灏、诺奖得主、美联储前副主席强力推荐!《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财富》等好评如潮!


名人推荐


本书突破了主流经济学完全自由市场的假设,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处处存在“欺骗均衡”,从诸如资本如何操控市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具象中,为重新思考市场的自我监管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说“市场是好东西”当然容易,但要把市场发展得好则是另一回事。市场参与者众,动机各异,德品多样,信息量与质千差万别,加上现代经济中经销的品种又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市场要运转得有条不紊、好人坏人都规规矩矩,谈何容易。席勒教授、阿克洛夫教授继续他们以前的风格,在新著《钓愚》中深入研究从信用卡到旧车行、从小卖部到医疗、从垃圾债到网上游戏都普遍存在的“上当消费”现象,商人通过各种迷惑误导把戏,使许多消费者特别是社会底层群体过多购买,或者加大本来就不必要,也无能力支付的消费。看了席勒和阿克洛夫的新著后,你会发现宋朝中国人“挂羊头卖狗肉”那种赤裸裸的欺骗还是过于原始、低级了,现代人的“钓愚”手段不仅更富有想象力,因此更有欺骗性,而且还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如何在通过制度创新减少钓愚收益的同时,增加钓愚的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学者的新挑战。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即便是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读者也可以很轻松地读懂这本书,并获益匪浅。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非理性这两件事是经济学家论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重要例证,当属近40 年来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问题是普罗大众并不完全理解这些深奥复杂的经济学道理,于是阿克洛夫和席勒两位经济学大家联袂为大众奉献了一本精彩绝伦的经济学通俗读本——《钓愚》。《钓愚》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问题上能够点醒大众、启发学者,让我们更加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现实。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


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师(席勒),一位信息经济学大师(阿克洛夫),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新作,从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新视角,对现实中的欺骗行为做了既严肃认真又充满趣味的分析。虽然我们对书中描述的许多现象经常熟视无睹,但对这部大作却不能视而不读,尤其不能对书中的经济学大智慧视而不见。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钓愚》一书正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开始深刻反思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政策理念的一个缩影。2010年,阿克洛夫和席勒就合作出版了《动物精神》一书,全面引入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动物精神)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或金融危机。如果说《动物精神》是一部行为经济学或行为宏观经济学著作,那么《钓愚》则准备超越行为经济学范畴,重构西方经济学或创造新经济学。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在经济学家津津乐道于自由市场的理性和均衡时,罗伯特·席勒和乔治·阿克洛夫的这本新书《钓愚》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欺骗均衡。这种独具视角的研究实际上与他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那就是对市场欺骗、人性缺陷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也更认为这其实也体现了作者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反思,在传统的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爆发缺乏足够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时,罗伯特·席勒和乔治·阿克洛夫冷静地告诉我们,实际上市场的欺骗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人们在信息或者心理方面存在可以被用来获取利润的弱点,欺骗就会存在。从这个逻辑出发,经济学家需要寻找并发现那些能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崩溃的欺骗问题,从而增强我们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能力。显然,这是十分具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方向。

——巴曙松,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市场经济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阅读这本书并不能够保证你以后永不上当,但既然你已经有了这么多上当受骗的经验,阅读《钓愚》能够让你明白,你为什么会上当。相信自己不会上当的人最容易上当,相信市场经济完美无缺的人可能恰恰是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高估值、高量价势能股票在中国市场里的表现一直让传统经济学理论家汗颜。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不一的是,在利伯维尔场里,“人们自由地欺骗别人,也自由地被别人欺骗”。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丰富的数据和逸闻证明了这个观察有可能才是真相。他们甚至认为市场里强烈的价格势能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读过此书,我们将深谙人类被“欺骗”的历史和代价,并更理性地反思市场的真相——尤其是在经历了2015年夏天股市泡沫破灭之后。

——洪灏,特许金融分析师、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


通过生动活泼的笔法,阿克洛夫和席勒告诉我们:对利润的追求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也会引来操纵与欺骗。近来的创新让公众更易受骗。这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复杂而深刻。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钓愚》是一部极为出色的作品。它会改变你对“看不见的手”的印象,从此视其为总是想绊倒你的“看不见的脚”。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其中风趣,汲取其中智慧。——艾伦·布林德,美联储前副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深刻揭示了市场制度的内在矛盾。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警醒:逐利的厂商虽然可以提高效率、推动创新,但也极倾向于利用形形色色的高级数据处理工具操纵和欺骗你。

——劳拉·泰森,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本有趣而不失严谨的书告诉我们,自由市场的常规理论为什么在现实中会失灵。阿克洛夫和席勒认为,我们应该抛弃认为市场制度无所不能的幻想。他们通过有趣的案例传达思想,用最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本书面对的虽然是大众,但经济学家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丹尼·罗德里克,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正如阿克洛夫和席勒所提醒我们的那样,推动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动因,同样可以让我们的世界为了利益而充满欺骗。这本可读性与深刻性俱佳的书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的职能。

——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


阿克洛夫和席勒全面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解释了这个旨在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世界中存在的内在危机。

——南希·佛尔贝利,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教授


媒体推荐


本书的核心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经济学人》


阿克洛夫和席勒突破性地提出“欺骗均衡”概念。本书保持了席勒作品的一贯风格:节奏紧凑、通俗易懂、引人入胜。——《金融时报》

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理念方面,本书比《动物精神》更有力和全面,也更有社会责任感。——《华盛顿邮报》


(本书是)可读性极高的原创书籍,令人拍案叫绝……阿克洛夫和席勒笔下的案例和解释令人信服……两位经济学大家很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即所有人)必读……(本书)重要又客观。——《泰晤士报》


阿克洛夫和席勒的洞见极其有力。——《经济学人》证券业专栏


本书对自由市场提出有力质疑,也有助于消费者在做出重大购买决策时免于被宰。——《财富》


本书主旨非常重要,值得更多人关注。——《展望》


强烈推荐,即使你不赞成本书观点。他们所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而关于市场如何运作的观点更是扣人心弦。——《今日美国》


《钓愚》十分引人入胜,它剖析了市场经济所扮演的极富欺骗性的角色。本书阐述了卖家总是在企图骗你,而市场经济并非偶尔才骗骗你,欺骗是普遍存在的……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知晓自己的心理弱点,以更好地避开钓愚者。——彭博新闻社


本书为各种欺骗总结出了一个大理论,从经济角度上解释了为何欺骗无处不在。这个理论涵盖了许多关于人性盲点的概念——心理上的主观弱点,以及缺乏信息的客观缺陷——作者将这些概念融为一体,这个理论对盲信自由市场的人们是致命一击。——《华盛顿月刊》


席勒和阿克洛夫通过朴实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颠覆了原有的强有力的信念:市场只有一点小瑕疵(如扩大了贫富差距),所以只有傻子才会去干预市场。——《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钓愚》通俗易读,经济学家圈子之外的普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也能轻松阅读。这本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自由市场经济模式。——Investing.com


这本令人赞叹的书告诉我们如何预防被商业洗脑,如何预防被下套……没有几本书能教我们对付市场经济中的欺骗,这本是其中之一。——《图书馆期刊》


作者简介


乔治•阿克洛夫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他还与罗伯特•席勒合著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标普/凯斯-席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序言


1992年,詹姆斯·卡维利(James Carville)出任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美国总统大选顾问。他为克林顿设计的竞选口号是“笨蛋,关键是经济”。这一口号针对的是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在老布什任期内,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很多经济问题随之而来。对于卡维利的这个口号,我们可以有一个不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遇到的很多经济问题源于经济制度本身。如果商家信奉的就是“利益至上”这一经济学假定,自由市场经济就会充斥着操纵与欺骗行为。这并不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奸商。绝大多数人都在遵守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市场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以设局和欺骗为手段,诱导顾客花冤枉钱购买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使员工做毫无意义的工作,使我们的生活最终变得一团糟。


我们(乔治和罗伯特)是自由市场制度的推崇者,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需要正视市场的缺陷,以使人们更好地解决在市场中遇到的麻烦。经济制度中骗局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需要对此有所认识。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缺陷,我们才能正确引导市场经济,保有自己的正直与尊严,有勇气直面无数危机。本书是为他们所写:为消费者,时刻警惕可能遭遇的骗局;为生意人,有可能因为诚信经营而招同行冷嘲热讽,甚至为生计所迫而随波逐流;为公务员,为监管不辞辛劳,却无人认同;为志愿者、慈善家、意见领袖,为社会诚信努力;也为年轻人,为他们终生的职业生涯和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总之,所有人都会因为理解本书中的欺骗均衡这一概念、了解经济力量所带来的陷阱与欺骗而受益匪浅。如果我们不奋起抗争,这种陷阱与欺骗将大行其道。为此,我们的书中也收录了英雄的故事。正是这些英雄人物不计个人得失地抗争,才使得经济中的各种丑恶行为得到了遏制。


后记


我们一直在列举各种关于欺骗的案例。但是,读者的心中一定存有这样的疑问:相较于现行经济学,本书的新意在哪里?难道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已经知道欺骗的存在了吗?当经济学家看到一个欺骗的案例时,他可以识别它,并且能够搞清楚欺骗产生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自由市场的传统知识是否能够告诉我们欺骗将在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大多数国家已经学会尊重自由市场,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应当的。自由市场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我们已经从经济学教科书上得知,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的”,因为在相对适度的假设条件下,可以证明在均衡状态下,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总之,经济学通常认为竞争性市场“运行良好”,尽管有时还需要采取干预措施来解决诸如外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适当的税收、补贴等最低限度的干预方式来解决。


但是,我们将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人们和市场——这可能也是一种更普遍的视角。这一视角贯穿全书。我们并不需要与谈论自由市场优点的经济学教科书争论,因为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先不要过分赞美自由市场的好处。如果假设都成立,自由市场可能确实运行良好(正如教科书中所说)。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没有获得全部信息,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因为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很容易被欺骗。这是人的本性,刚好与经济学教科书中抽象的“个人”概念相反。如果人们并不是完美的,那么自由竞争市场将不仅为我们提供所需和所求,同样也为欺骗行为提供方便。整个市场将陷入欺骗均衡之中。


对于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例子加以解说,这是我们与一位很好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同事)进行的一番漫长而激烈的交谈。他同意来听我们对本书的介绍,然后他迅速地抓住了本章中提及的问题:还有任何经济学家不明白的事情吗?我们解释道,本书审视了当人们有弱点时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发现市场并不总是那么有效;那些有弱点的人就有可能被欺骗和愚弄。我的朋友则反驳道,把这种“异常状况”与标准经济学混在一起是不对的。

但是,相对于现行经济学而言,这正是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像教科书和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标准思维框架那样,只描绘市场健康(例如,“有效”)运行,而把经济生活中的所有异常状况归因于外部性和收入分配,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我们认为,经济学应当比这种标准化的视角更复杂,也更有趣。我们进一步认为,这种区分(健康与异常之间)不仅非常草率和无理,而且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意味着现行经济学没有办珐从本质上避免欺骗与诡计。人们的天真和易骗被掩盖。现在已经是2015年,经济学家可以回过头来看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中的一些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这并不仅仅是指为什么危机本身会出现——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而是除此以外,经济学家在审视自身,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它的发生?极少数经济学家确实预见到了将会发生什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谷歌学术搜索引擎上,我们可以搜索到225万条关于金融和经济的文章及图书的信息。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家如此之多,就如同一群随机敲打键盘的猴子,通过无限反复尝试后总会有那么一只(几只)猴子随机打出了一本《哈姆雷特》。但是现有的这些经济学家已经足以提供大量论文来告诉我们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印地麦克银行、雷曼兄弟以及许多其他公司,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崩溃倒闭。我们应当知道,这些企业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以及信用违约掉期方面是非常脆弱的。当时我们也应该预见到未来欧元的脆弱点所在。


我们相信,这一巨大缺失告诉我们,经济学家(包括那些金融研究人员)系统地忽略了或者淡化了欺瞒和诈骗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他们对此如此漠视,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认识已经系统性地排除了这一点。正如我们的朋友所指出的,那些异常状况被认为是由外部性导致的。但是,这忽略了由于竞争市场本身的性质所导致的欺骗和诡计,利益动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繁荣,同时也有另一面。如果经济学家能够恰当地认识到自由市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肯定早已深入地探讨了金融衍生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以及主权债务如何走向危机,并且很多经济学家也会早早地敲响警钟,提示风险的存在。

……


故事嫁接


相比于行为经济学,我们所讨论的“钓愚”有更进一步的贡献。正如目前所写的,行为经济学主要从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据出发,但在我们的叙述中,人们会做出不正常的决定,而这主要是根据他们受到诱惑的偏好,而不是根据他们真正的偏好。心理学家们列出了关于异常动机的列表。


我们认为,对于那些列表的内容,人们存在心理偏差。但是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更普遍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偏差——超越了欺骗均衡的定义。正如经济学家(可见第一章中关于财务焦虑和苏茜·欧曼的讨论)在消费者行为方面强加了自己的假设(例如假设他们有非常精确的预算),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根据传统,假设决策者根据某些模式来进行操作,通常是根据西奥迪尼列表。如同经济学家花费大量精力来确定决策者可能面临的“约束”,心理学家也编制了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的“非理性”行为列表。但是在我们看来,这张列表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尽管它被众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认同。我们固然可以认为人们是根据“列表”中的某些偏差行为来表现的,但是也有可能人们并不这么做。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更普遍的社会学家应该更具包容性:我们要把所有人们想到的,包括意识到的和潜意识里的,都看作人们决策的基础。


在这方面,跟随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我们找到了一种更通用的方法来描绘人类决策时的思维框架。欺骗理论的后半段已经逐渐摆脱了行为经济学中行为偏差列表的旧模式;同时,我们也在逐渐通过这种新视角来重塑我们的观点。一方面,它包含了列表中可能导致失常决策的种种心理偏差;另一方面,它也显得更为普遍。


我们通过描绘人们的决策心理框架图来获取这种更加通用的视角。我们称之为“人们告诉自己的故事”。这种描述方式还为我们带来一种优势,它使得我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发现欺骗是如何发生的。欺骗其实就是使得某人做出对欺骗者有利的决策,而不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因为我们的决策通常是基于我们告诉自己的关于当前情形的故事,这就使得其动机特征一览无余,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大多数情形下欺骗是如何发生的。


这种新视角也为经济学带来了新变量。该变量是人们告诉自己的那些故事。此外,它也阐述了一个很自然的概念,那就是人们做出的决策可能离自身福利的最大化非常远,因此表明这些“故事”很容易被操纵。仅仅通过转移关注点,人们就可能会改变自己做出的决定。


总结


总之,也许本书中没有什么观点可以被认为是“新经济学”。如果我们非常希望能重构经济学,那么我们的观点将会既不正确,也难以令人信服。但是,我们的目标一直不在于此。我们主要想说明,欺骗现象将带给我们一个与传统经济学非常不同的结论。现代经济通过自由市场使得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种生活水平会让我们所有的先祖羡慕不已。但是,我们也不要自欺欺人,它还带来了欺骗,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福利。


文摘


平静的绝望


下面,我们从4个方面来看看人们究竟是如何做出错误选择的:个人财务安全、宏观经济稳定性、个人健康以及政府治理水平。在每一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欺骗行为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个人财务的入不敷出。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忽略了一个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成年人在晚上睡觉前都会为能否支付月底账单而感到忧虑。经济学家认为,对个人而言,学会在财务上量入为出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他们忘记了,即便在99%的时间里我们都很谨慎,只要在 1%的时间里挥金如土,之前一切也就付诸东流。而商家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1%的机会。它们会重点关注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情感因素(主要是爱)疏忽大意而超支的可能。比如,圣诞节的宴席;婚礼(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50%);葬礼(策划丧葬仪式的商家会引诱顾客选择昂贵的棺材。例如,棺材的表面是摩纳哥海盐喷雾上漆,棺材内是优质浅绿色天鹅绒,柔软并带有褶皱);出生庆典(玩具反斗城会为婴儿提供一位私人顾问)。


显然,如果顾客在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仪式上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就会被其他人看作小气鬼。不过顾客的过度消费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面子工程上。即便在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里,相对于以前,现在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因为担心自己付不起账单而在晚上辗转反侧。商家总是会有各种办法让我们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诱使我们不断地买买买。没有人愿意在入睡时还担心自己会入不敷出,但大多数人的确在发愁这个问题。


让我们揪心的是,这些账单往往就是商家设局欺骗的结果。作为消费者,我们会购买少量高价物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被商家欺骗到严重超支。比如在购买房屋时,在高达30%的房屋交易中,总的交易费用(买家和卖家交易费用的总和)居然比买家支付的首付款的一半还高。汽车销售商欺骗顾客的伎俩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们总是可以把超出顾客实际需求的汽车卖给顾客,从而大赚一笔。没有人愿意被这些商家欺骗,但无论我们多么谨慎小心都难逃上当受骗的下场。


金融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金融市场上的欺骗行为是导致金融危机并引起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关于金融危机,一个最热门的词就是“前所未有”。这个说法既是对的,也是错的。在危机之前的繁荣期,金融圈的欺骗者会劝说顾客购买他们的资产。他们声称这次繁荣“前所未有”。例如,20世纪 20年代瑞典的火柴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公司、21世纪头10年的次贷售卖机构。的确,每次情况都“前所未有”:谎言前所未有,企业前所未有,交易前所未有。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商家通过欺骗顾客牟利。当这些骗局[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称之为“资产侵占”]最终被识破时,资产价格一落千丈。那些购买了金融产品的投资经理全然没有料到他们会在2008年遭受如此重创。当骗局暴露,可怕的连带效应就出现了:人们对经济丧失了信心,股价暴跌,人们纷纷失业,失业者找不到工作。长期失业率之高是自“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的。


个人健康问题。即使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健康对我们来说也可能是最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难以逃脱医药公司的欺骗。19世纪80年代,纽约的丹尼尔·平克汉姆(Daniel Pinkham)发现当时的女性很担心自己的肾出问题。为此,他“发明”了平克汉姆药丸,声称可以治愈肾病。大家居然都相信了。今天,要干同样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医药经销商需要通过两关考验:其一,要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证,而这需要通过药品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二,必须说服医生使用这种药品。但是,通过100多年的研究,医药经销商显然已经精于此道。一些成功通过这两关考验的药品疗效根本不显著,甚至对人体有害。例如,关节炎止痛药万络与激素替代疗法。据估计,在其投入使用的1999~2004年,万络造成了2.6万~5.6万名美国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医生和制药公司都没有告知患者,激素替代疗法对于女性的潜在危险,因此导致约9.4万名女性患上了乳腺癌。显然,没有人希望遭遇如此厄运。


影响健康的绝对不只是糟糕的药品。我们再来看看食品是如何损害健康的。大约有69%的美国成年人超重,其中又有一半以上(占全美人口36%)的人肥胖。一项针对12万人的研究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些研究对象都是在职护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6年,每隔4年调查一次。在这4年里,他们每个人的体重平均增长3.35磅a(或者说在20年内平均增重16.75磅)。这些增加的体重主要源于薯片(1.69磅)、薯条(1.28磅)和汽水(1磅)。护士们难以抗拒薯片(盐和脂肪)、薯条(脂肪和盐)、可乐(糖)。有实验室用科学方法研究了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糖、盐和脂肪的渴求。显然没有人真的喜欢自己变胖。


烟草和酒精也会损害我们的健康。不过,这两者其实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很少有人还认为吸烟是很酷的行为。我(乔治)在撰写这个部分时正在华盛顿的一栋大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号总部)里工作。这个办公楼里是禁烟的,但我上班时总能看到一些人在大厦外吸烟。所有吸烟者都有意避开我的目光。毫无疑问,他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这种对健康的损害完全不能被吸烟时的短暂快乐补偿。由于社会对吸烟的排斥以及烟民自己对吸烟的态度,美国当前的烟民在人口中的占比已经比过去的高峰期下降了50%。在过去的吸烟高峰期,社会上居然流行吸烟有益健康的说法:吸烟可减肥。


和吸烟相比,或许还有其他东西对健康的危害要严重得多,但是社会似乎宽容得多。英国的戴维·纳特(David Nutt)与他的同事、荷兰的扬·范·阿姆斯特丹(Jan van Amsterdam)和威尔姆·范·邓·布林克(Willem van den Brink)分别研究了他们所在国的各类药物成分对健康的损害情况。戴维·纳特与他的同事发现,饮酒对健康的威胁最大。不仅仅对饮酒者自己来说如此,对相关的不饮酒的人也一样。布林克等人则将酒精以微弱的劣势排在第二位。我们(通过对饮酒者终生健康的研究)会看到,饮酒其实已经成为对美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不良行为。尽管如此,在酒吧、餐馆以及朋友聚会时,我们都会被鼓动多喝一点,一杯接一杯。没有人去想再喝一杯会产生什么恶果。显然,没有人真的希望自己嗜酒成瘾,但周围人就是只怂恿、不劝阻。


糟糕的政府。和自由市场制度类似,民主制度在理想的条件下也会有不错的结果。但是选民往往要为自己的生活奔忙,因此也就不可能知道当选者是不是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竞选时的承诺。此外,因为我们人性中的弱点,我们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巧舌如簧的人。因此,政治领域是一个更容易发生欺骗行为的地方。政客从利益集团那里拿钱,并用这笔钱来欺骗我们,让我们相信他在替我们说话。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向大家讲述艾奥瓦州的查尔斯·格拉斯雷(Charles Grassley)的选战。此人当时是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在筹集了数百万美元的选战资金后,斥巨资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他代表了我们中的普通一员:回到家中,修剪院子里的草坪。我们选择这个例子不是因为这是个特例,而是因为这种情况在选战中太普遍了。但是,显然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希望这就是我们的民主政治。


本书的目的


在本书中,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案例来展示欺骗行为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或者说,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想法和目标的。这其中有很多案例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比如,购买汽车、购买食品、选择药品,以及售卖房屋。还有一些案例更复杂些,比如金融市场的例子。但是总的来说,所有这些案例都和我们的社会政策相关,包括如何才能使政府和自由市场制度相辅相成,而非相克,就像计算机需要杀毒软件一样,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欺骗行为,我们需要保护自己。


责任编辑:韩奕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4008-277-007
          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六大签约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