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不是过去时,制度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者、政策制定者之一 邵宁 以亲历者的角度回顾和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未来方向 本文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原院长刘纪鹏为书籍《艰难的变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写的推荐书评。 一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中国改革已经历了46个年头。举世公认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改革究竟成功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光大,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完善?对此始终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总结。我们缺少一部完整的改革史。 国内有关国企改革的书籍大多是学者进行的政策总结和理论探讨。而出自改革实践基础上并加以系统总结的书屈指可数。邵宁同志的这本《艰难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则填补了当代史中这一重要空缺。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中国这样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整体改革。而中国的国企国资改革不仅代表着中国模式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经济的领域内能够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邵宁同志的人生经历与改革同行,他曾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参与并主管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多年。对中国的国有企业,他有着深切的认知和理解。很多重大疑难案例,都是他带队处理的,他拥有非常丰富的国企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实践经验。对于如何遵照中国国情,借鉴国际规范,走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之路,邵宁同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探讨。 我跟邵宁同志相识已近30年。从在国家经贸委任司长,到在国资委任副主任,他始终主管中国国资国企的改革与发展。邵宁主任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我一直认为他应该写一本书,一定会是一本关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传世之作。正如他所说,亲手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这一切首先归功于中国伟大的改革实践。 二 邵宁在本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国40年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从企业承包制到经济责任制,再到中小企业的改革和企业的破产制度,最后一直到股份制,几乎所有改革重大环节和阶段都涉及。 本书还涉及了国企改革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例如关于国企的分类原则问题,关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问题,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以及一股独大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现代公司制度的特点与特征。邵宁同志明确指出,这本书就是问题导向,目的在于推进改革,国企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 这本书既有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回顾、总结和展望,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企业经典案例和分门别类的重大问题探讨,是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典著作。 三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项是中国的独创,这就是国资委体制。国资委体制是一个伟大的体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色之一。2000年前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曾一度采用了MBO制度,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它表明国有企业改革一定要有顶层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要建立全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将西方的市场规范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走出中国道路来,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方式。国资委作为一个全新的机构,对于出资人如何管理?出资人代表机构应该做什么?如何建立规章制度?这些都没有可借鉴的国外经验。邵宁同志在推动国企改革中,无论在正确的政策制度建设,还是在解决国企改革中制度转型和难点障碍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他才能写出这本书。 1992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是中央第一次清晰地描述了待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集中统一监管的体制模式。 邵宁同志在书中提到了两个重大问题,即: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的融合方式,这是国企改革的两个终极问题。展望中国的国企改革方向,他提出,一是对于保障性的公益性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改革加监管的路径成为市场经济中受到专门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管的特殊企业;二是对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很可能通过资本市场改制上市或吸收战略投资者,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成为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公众公司或股份公司。 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难题的国家。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必将继续深化并取得更大成功。 在本书结束语中邵宁感悟:一个曾在黄土高原上躬耕劳作、吃不饱肚子的知识青年,历经多次人生道路的选择,能够如此深度地介入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改革大事业之中,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对此,我由衷地认同与理解。 刘纪鹏 2024年8月9日 责任编辑:七禾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