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百科

我国马铃薯产业分析简报!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21-11-10 09:19:05 来源:果叔物产公众号 作者:唯恒农小蜂

我国马铃薯产业概述


马铃薯(学名:Solanum吨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带也称为山药)。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种植。


马铃薯引入我国种植的历史有300余年,由于适应性强、产量高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逐渐成为重要的主食、蔬菜、饲料、原料和燃料等。自1961年以来,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特色品种,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普遍种植,是菜更是粮,养育了淳朴人民,稳定了社会生活。


根据马铃薯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发展期(1960-1984年)这期间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主要是高产、抗病,主要作蔬菜鲜食和饲用,部分加工成淀粉或是粉丝。这20多年间,马铃薯生产虽有波折,但种植面积及产量均稳步上升,种植面积由1961年的130.08万公顷上升到1984年的256.16万公顷,总产量由1290.7万吨上升到2840万吨,每1公顷产量由9.9吨增加到11.1吨,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投入的限制,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不高,仅10.52吨/公顷。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985-2007年)1985年中国建立了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北京联络处,加强了优良种质资源引进、科研项目合作和科技人员培训等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科研及产业的发展。通过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将起源于中国的相关优势技术如马铃薯实生籽技术、间套作技术和病毒诊断技术等传播到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


同期,西式快餐店在中国迅速扩增,一些薯条和薯片加工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工厂,为中国马铃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短短十几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247.75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443.03万公顷,总产量由2840万吨增加到6486.4万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居第一位,单产由10.8吨/公顷增加到14.63吨/公顷。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期(2008年至今)2008年,中国农业部启动了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至此中国马铃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该体系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


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


我国马铃薯消费结构以食用为主,马铃薯消费按其用途可以具体分为食用﹑饲用﹑种用、加工、损耗和其他用途6项。


主要品种及产品特色。北方一作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特色品种是:新大坪;西南混作区则以:米拉(又称马尔科)为冠,还有乌洋芋、柴洋芋、巴山白等。新大坪因村得名,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的大坪村,有耐瘠薄、抗旱的典型西北特性,淀粉含量高达20.2%,白皮白肉,现在仍是安徽、福建等南方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变化分析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根据气温﹑降水、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具体划分为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间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个区域,现有各区域马铃薯错季上世,相互补充,已基本满足我国马铃薯消费需求。


1、北方一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50%。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种薯、鲜食和加工消费。该地区的马铃薯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初种植,9月至10月收获。主要覆盖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山西和陕西。


2、西南混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37%。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鲜食消费。该区域的马铃薯种植时间通常在9月至11月,并在次年2月至4月完成收获。该区域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


3、中原间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8%。春薯于2月至3月种植,5月或6月收获。7月至8月开始种植秋薯,10月至11月收获。这个地区生产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该区域包括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河南。


4、南方冬作区:该地区占中国马铃薯总面积的5%。该区域的马铃薯在10月至11月种植,并在次年2月和3月收获。该区域的马铃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鲜食消费。该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和海南省。


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上,以上四区分别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37%、8%和5%。其中,南方冬作区充分利用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潜力巨大。


在主要优势方面,北方一作区是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南方冬作区的马铃薯在2~4月淡季上市,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


近年来,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在全国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于2013年在产量上超越北方一作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作为传统的马铃薯优势生产区,北方一作区自2000年以来无论是在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冬作区自2006年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小幅上升。中原二作区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所占比重都很小。


从产量看,2013年以前,中国马铃薯总产量最高的区域是北方一作区,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马铃薯总产量的46%~55%,产量由2000年的667.97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891.07万吨,但是在2013年之后该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


西南混作区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2016年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由2000年的507.17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968.2万吨,产量增加了90.9%;


南方冬作区保持基本稳定,略有上升;


中原二作区在2000—2005年间产量大幅下降,随后略有上升,但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很小,基本稳定在1.6%左右(表1)。


表1: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产量及所占比重(万吨,%)



从种植面积看,2012年及以前北方一作区在马铃薯种植面积上是四大区域之首,占全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48%~57%,但该区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由2000年的265.665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267.173万公顷,并且播种面积及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在2013年后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增长很快,由2000年的173.583万公顷增加至2016年的280.24万公顷,增加61.44%,并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


南方冬作区及中原二作区种植面积较小,并保持基本稳定,南方冬作区略有上升(表2)。


表2:2000-2016年四大区域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万公顷,%)



我国马铃薯产业主要数据走势


图1: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与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比走势



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成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农业农村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2008年将马铃薯纳入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马铃薯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2009年开始对马铃薯生产实施良种补贴,因此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近几年因大豆补贴及玉米行情转好影响,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缩减,在2019年达到低位后,2020年出现小幅回升,预计在玉米价格处于高位影响下,202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或将再度缩减。


图2:我国马铃薯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走势



随着马铃薯种业、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标准体系的提升,马铃薯的播种面积虽然持续减少,但产量却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已达到了1789.37万吨,已超过了面积大幅下降之前2013年的峰值1717.59万吨。


我国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马铃薯贸易强国。近年来随着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马铃薯产品进出口量、额持续增加,出口增速快进口增速,贸易规模急剧扩张,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有所上升。


图3:我国马铃薯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走势



从外贸来看:中国马铃薯出口规模>进口规模,2013~2019年进、出口金额与出口量波动增加。


我国马铃薯产业加工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马铃薯消费方式较单一,主要用作鲜食、畜禽饲料和工业原料,仅少部分用于加工淀粉、粉丝(条)和粉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马铃薯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张,马铃薯的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新兴的马铃薯产品不断涌现,除了传统的加工品种如淀粉、粉丝(条)和粉皮外,还有薯条、薯片、薯泥和薯类膨化食品等,马铃薯的消费量也迅速增加,带动了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贮藏技术、加工技术以及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也不同程度提高。


据中国马铃薯产业网和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4000~5000家,但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仅约150家,大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之设备陈旧、技术滞后、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模化深加工企业中,初具规模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约53家,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新疆和山西等省(自治区),与马铃薯主产区相重叠,年加工承载能力约150万吨,淀粉产出量为35万~40万吨,精淀粉总加工能力为200万吨。


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


1.产量


受加工原料、生产技术、环保治理、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保持在40-70万吨。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为66万吨,比2019年增加45.39%。计2021年马铃薯淀粉产量将达69万吨。


图4:2016-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中国马铃薯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覆盖15个主产省区的6000多万薯农。2020年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河北马铃薯淀粉产量分别为15.39万吨、14.47万吨、12.85万吨和6.2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3.26%、21.87%、19.43%和9.43%,上述4省的马铃薯淀粉合计产量达到48.9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3.99%。


图5:2020年中国马铃薯淀粉主产省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2.发展趋势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活动结果对未来的国内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部分高端餐饮业、医药行业用的马铃薯淀粉进口受阻,给了国内企业在高端淀粉产品发展的机会,虽然该领域用量少,但利润较高,也是马铃薯淀粉产业向高、精加工方向发展的途径之一。


3.需求量分析


马铃薯淀粉的另外一个主要用途是生产变性淀粉,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方法及生物酶制剂的处理,可改变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稳定性、渗透性、凝胶性、吸水保水性等理化性能,产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变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部分马铃薯淀粉应用于制药、造纸、纺织和建材等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马铃薯淀粉的工业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总体来看,我国人均淀粉消费水平较低,随着马铃薯淀粉应用领域的扩充,产业向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未来马铃薯淀粉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综合来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农小蜂:《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量化分析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马铃薯淀粉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监测预警:《我国特色马铃薯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农业生产展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我国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