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豆市场已形成进口压榨加工和国产食用加工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维持在2000万吨以上,扩种效果显著;食用加工消费增至1600万吨,不过人均11.5克/天的豆制品摄入量仍偏低,国内豆制品消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大豆产业链概况 大豆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季产年销。根据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大豆可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色大豆、饲料豆(秣食豆)五类。1954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豆生产大国,1954年被美国超越,后又相继被巴西、阿根廷超越,现为全球第四大豆生产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取消了大豆进口关税配额,且随着国内需求增加,1996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至2024年已超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5%。 由于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在蛋白含量与出油率上的差异,我国大豆市场逐渐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一是以进口大豆(转基因)为主的压榨加工市场,压榨过程中每吨大豆可以产生0.18-0.19吨豆油和0.8吨豆柏;二是以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为主的食用加工市场。 二、国产大豆供应端分析 玉米与大豆产区及种植收获时间高度重合,二者争地的矛盾持续存在。2016年之前,在临储政策支持下农民倾向于种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至2015年分别达4497万公顷和2.65亿吨,较2005年分别增70.6%和90.1%;而同期大豆缺乏竞争力,年产量维持在1200-15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较2005年分别降28.8%和24.4%。2016-2020年,随着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国储粮源大量投放市场,玉米价格大幅回落,农民转向种植大豆,玉米种植面积高位回落,产量基本止增,维持在2.6亿吨附近;该阶段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大豆扩种计划的推进使得大豆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截止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较2015年分别增44.7%和58.5%。2022年至今,大豆扩种成果显著,连续3年产量在2000万吨以上,2023年最高达2084万吨。 大豆种植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产区有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产区,得益于黑土地优势东北三省一区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61.2%;其中黑龙江928万吨、占比44.52%,内蒙245万吨、占比11.73%,四川、山东、吉林、河南、安徽占比在3-6%之间。不过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使得大豆产销区出现分化,形成主要以东北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贸易格局,主要有产区直运加工集散地、储备与拍卖和出口几种路径。产区直运加工集散地包含东北产区通过——公路/铁路/水运——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黄淮海产区——铁路/公路——华北、长江沿线,长江流域产区——水运/公路/铁路——周边省份、长三角;储备与拍卖,中储粮在东北主产区定点收购,储备大豆通过竞拍流向全国市场;出口,大连港/青岛港/连云港通过——海运——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或通过“中欧班列”运往中亚、欧洲。 2015年至今国产大豆价格经历震荡——涨——跌3波行情。2015年-2019年,国内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同期全球市场正在经历2012年3季度以来的第2波下行周期,国产大豆价格整体震荡下行。2020年-2022年,全球疫情及通胀下,大宗商品普涨,国产大豆价格连续3年上涨,2022年收购均价达5.95元/公斤,较2019年涨72.5%。2023年至今,随着全球通胀降温及国内产量增加,国产大豆价格震荡回落,截止2025年1季度已回吐2020年以来所有涨幅。 三、国产大豆消费端分析 国产大豆消费以食用加工为主,主要有豆制品加工(60-62%)、大豆蛋白(17%)、直接食用(15%)、酱油制造(7%)等。其中,豆制品体系丰富,根据生产工艺可分为发酵豆制品和非发酵豆制品,根据产品特性可分为以豆腐豆花为代表的生鲜豆制品(60-61%)、以豆奶 豆浆(粉)为代表的植物蛋白饮品(23-24%)和以各种口味豆干为代表的休闲豆制品(15%)三类。 国内豆制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食用加工领域消耗大豆总量达1595万吨,较10年前增45%,产值达1421亿元。豆制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长江沿线省份,其中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和四川居前。 大豆蛋白是一种植物性完全蛋白,可以提供人体营养所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们膳食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人每周食用105~17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合每天15~25克。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的历次全国性营养健康调查(或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豆类摄入量长期徘徊在11克左右(1982年14.9克、1992年11.2克、2002年11.8克、2012年10.9克,2022年10.3克,2024年11.5克),2024年的11.5克仍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最低要求低近25%,且目前我国未达到推荐摄入量的居民占比仍达2/3以上,大豆及豆制品直接消费增量空间比较大;另外,作为完全性蛋白,大豆蛋白可对动物蛋白进行消费替代(比如,大豆39%左右蛋白,猪肉10-20%蛋白,1克大豆的蛋白摄入等2-3克猪肉的蛋白摄入,增加摄入1克大豆可替代2-3克猪肉),降低饲料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的使用,进一步降低大豆玉米等粮食的进口依赖。 四、宏观环境及国内政策分析 前面有提到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主产国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国内豆系产品的供需格局,比如2018年和2025年两次中美贸易战,大豆均受波及。为应对贸易争端给产业链带来的冲击,对外,建立多元化进口体系,加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采购力度。对内,在2015-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鼓励增加大豆种植的基础上,2018年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指出大豆补贴要高于玉米且在2019年提出大豆振兴计划;当前,生产者补贴、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业振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盐碱地开发等多措并举,2022-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