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本文复盘了临储后期2015-2020年玉米行情,期间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不同走势。 从供需平衡表和玉米种植情况可看出,2015/16产季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增长且达到最高点4496万公顷和26499万吨,丰产明显,供需宽松;玉米高价格使得此时利润多集中在上游,下游消费端较难提振;同时临储库存累库巨大,超2.7亿吨,高于玉米产量供应,国家也难以承担高贮藏成本,市场从5月便开始预期炒作临储改革,悲观情绪笼罩不看好后市行情,直至国家公布下调临储价格政策落地,盘面加剧下滑至成本线附近,后因收储价和收储高量支撑企稳反弹。 2016-2020年开启临储去化之路,为助力临储改革,国家发布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和国家补贴政策,鼓励非优势区面积调减和玉米改种大豆,使得玉米种植面积连年调减并在16和17年减幅较大,后因玉米收益回归降幅趋缓回稳;不过玉米单产在稳步增长,使得产量小幅下滑,下游需求因深加工和养殖端陆续刺激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放大,但临储高库存完全可以补足此缺口。2016年供需格局依旧宽松,叠加临储政策取消回归市场调节和临储放量,但下游需求有限,奠定了玉米价格持续下行的基调;9月末国家颁布的最严限超令短期提振玉米价格后在11月绿色通道放开影响减弱;10月底东北地区开始释放深加工补贴政策刺激消费,深加工利润修复,价格开始反弹。2017-18年,国家发布政策信号要延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在饲料及深加工补贴政策持续刺激下,激励企业扩大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全国两年扩增1100万吨以上,工业需求大增;据汇易网统计,玉米消费由2016年的6610万吨增至2018年的9830万吨,两年增速达48.7%,年均开机率回升至82%高点稳定,产需缺口开始出现并预期持续扩大,给了临储库存消化契机;叠加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减少进口及产区天气异常减产炒作加速临储去库和价格波动,使得临储库存由2.36亿吨降至0.78亿吨,去库效果显著,支撑玉米上行。2019年玉米先扬后抑,上半年种植期天气异常干旱减产炒作和临储拍卖价上调200元/吨支撑价格上行;能繁母猪自2018年11月去化加速,随着2019年猪瘟阶段性加剧,产能加速去化至四季度企稳,对玉米需求减弱。 2020年临储去库完成,产需缺口显现,成为支撑价格的决定因素;疫情等突发事件加剧波动,外加生猪养殖恢复和主产区天气炒作提振,种种利多提振,盘面呈现出顺畅的牛市行情。 2、2015年:临储价格下调 2015年,临储收购后期,库存超2.7亿吨,超2015玉米产量。高产量、高库存和高库消比都奠定了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格局,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和,倒逼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 1月-3月,持续上行。2014/2015度临储价格支撑较强,且粮源多涌向临储,市场阶段性供应紧缩,玉米震荡上行。 4月-10月上旬,延续下行。4月,2014/2015年度收储结束,此时玉米临储库存超1.5亿吨,约当季玉米产量的一半,库存明显高企;同时受前期玉米价格持续高企影响,下游深加工利润被严重挤压使得需求持续低迷;加之国内外玉米价格出现倒挂,进口和替代增多,超2500万吨,挤占国内玉米需求,其中玉米进口473万吨,同比增加81.9%;大麦进口1073万吨,同比增加98.3%;高粱进口1070万吨,同比增加85.2%;整体供强需弱下,玉米价格跌势开启。7月下旬,市场炒作国家将调低东北临储玉米收购价,市场心态大幅走弱,用粮企业和贸易商也快速消库,价格不断下行;9月17日,国家发布临储收购政策,收购价下调为2000元/吨且霉变严控在 2%以内,收购时间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这是临储收购后首次下调,市场悲观情绪加深,玉米下跌加剧;叠加新作增产,供应充足,最终玉米加权跌至1788元/吨低位,当季玉米成本价支撑。 10月中旬-12月,低位震荡。10月14日起,受前期玉米连续下滑至成本价后,市场开始抗价企稳;11月1日,临储收购开始,价格虽有所下调但2000元/吨定价仍有支撑;同时下游养殖开始年前备货,深加工行情好转,开机率回升,玉米价格略有回升,但高产量及年前节奏上量限制玉米涨幅,在1850元/吨附近震荡。 3、2016年:取消临储 2016年玉米价格震荡下行,价格波动较大,政策端不断发布玉米相关信息助推临储改革,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实现临储政策后首次下减。 1月-3月末,价格下滑。1月初,节前基层卖压和疲弱下游需求,生猪存栏下降和深加工利润负值,供需格局宽松,盘面偏弱运行。临储高企库存成为市场担忧关键,15年临储价下调释放改革信号后,市场对后续发展顾虑纷纷,2月下旬,市场传言要进行临储改革和低价定向销售,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看空后市,价格加速连续下滑;3月28日,取消临储政策落地,调整为“市场化+补贴”新机制,即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同时中央财政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给予一定补贴,为期8年的临储政策结束,市场悲观加剧,玉米加权跌至1500元/吨,逐步与进口玉米价格持平。 4月-6月中,价格企稳反弹。4月底玉米临储结尾,收购量创新高12543万吨,此时临储总库存达2.7亿吨,市场可流通粮不多,其中东北地区不足一成,华北地区二至三成,阶段性供应趋紧,价格小幅回弹。同时我国发布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调减非优势区面积,助力临储改革,最终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亩,为13年来首次减少,超出最初预期的调减1000万亩目标。需求端,在生猪价格向好和饲料成本端低廉情况下,养殖利润增加,下游需求回暖,推动生猪补栏,提振玉米需求;同时深加工进入消费旺季,利润有所修复,共同带动玉米价格回升至1700元/吨。 6月中-9月末,玉米再次下探。价格随临储节奏变动,政府抛储加速,大力去库存,但市场氛围悲观看空后市,下游深加工利润不断下滑且为负值,饲料需求难以提振,使得临储成交率极不理想,临储玉米计划销售1.2亿吨,临储拍卖约2170万吨,加临储一次性转为储备轮换2000万吨,共计出库4101万吨,基本面利空明显,玉米震荡下行至种植成本1385元/吨。8月中旬,玉米深加工恢复退税至13%,理论来看具有一定利多影响,但受限于出口少,占比不足1%,和国内高库存压制,对盘面影响微弱。 10月初-12月,玉米价格反弹,上涨约200元/吨。在9月末出现的最严限超令,汽运物流成本大幅提高,运力减弱,增加玉米流通成本。10月底,东北地区陆续出台深加工补贴政策促进玉米消费,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对符合条件的深加工企业分别补贴200元/吨、100元/吨、200元/吨和300元/吨,深加工利润大幅改善,快速上涨至年度高点258元/吨,再加上各地补贴金额,极大增强企业建库意愿强,支撑玉米价格反弹。同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中储粮陆续启动玉米轮换收购,政策略有提振。11月玉米集中上量之际,东北阴雨天气导致玉米霉变增加、优质粮紧缺玉米上量推迟;陆续华北因雾霾天气多处封路,运力不佳,上量减少;支撑玉米持续上涨。11月底,玉米外运绿色通道打开,叠加天气好转,玉米上量增加,盘面随售粮节奏震荡运行。 表:2016年玉米相关政策 4、2017年:深加工扩产 2017年政策改革第二年,价格震荡上行。当前市场已消耗重大利空,底部显现,深加工政策频出不断刺激市场需求,产能持续扩增,2017年东北拟建玉米加工企业达16家,加工产能达2380万吨,在建企业11家,在建产能达1480万吨。玉米消费量超过产量,产需缺口由正转负,给了政策库存继续消化的契机。 1-3月,价格恢复性上涨。月初,市场购销平淡,价格震荡运行;1月底,国家宣布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在2016年基础上继续调减1000万亩,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2月中旬,吉林、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宣布对2015年实际饲料产量5万吨及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采购2016年新季玉米的分别补贴200元/吨、100元/吨、200元/吨和300元/吨;3月21日,吉林补贴扩增对年产量未达5万吨但年设计生产能力2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补贴120元/吨,这是首次饲料加工补贴,政策频频利好,淀粉开机率基本保持78%高位,提振玉米需求,玉米加权涨幅超200元/吨。但由于整体仍处于去库的局面下,且养殖消费处于淡季,上涨幅度受限。 4月-10月,玉米震荡运行。此时基层粮源出售收尾,此时市场供应转向临储放库节奏,自5月5日始至10月27日止,累计成交约5740万吨,较2016年的2170万吨有明显的提高,去库效率明显。期价随出库节奏震荡,基本维持1600-1750元/吨区间,底部支撑为临储玉米出库成本。 11-12月,价格持续上涨。临储去库结束,市场回归新季玉米供需。玉米新季产量基本定性略有下滑,国内需求因深加工政策不断提振,产能扩增约600万吨,据汇易网统计,2017年玉米工业消费量为8054万吨,同比增加21.8%,整体需求量大于产量,产需缺口出现,供需收缩,市场看涨情绪浓厚,盘面易涨难跌。11月初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华北阴雨天气影响上量,售粮进度偏慢而下游消费积极,因深加工利润刺激及产能增加,淀粉开机率升至90%高位,提振价格走强。 5、2018年:去库效率显著 2018年玉米震荡运行,受宏观贸易格局和突发事件影响较大。2018年玉米深加工产能继续扩张,约增长500万吨,新季玉米产量同比下滑不足1%,不过临储去库明显,供应压力缓解,消费持续增长,使得产需缺口增大。 1月-4月,价格震荡下行。月初,轮换玉米拍卖开始,下游备货建库基本结束,短期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2月4日,商务部发布对美国进口高粱进行反倾销调查,将减少高粱进口,利多国内玉米需求;2月底,吉林、黑龙江陆续发布饲料及深加工政策补贴政策,刺激玉米深加工转化,价格有所反弹,但受补贴金额下滑50%不及预期,上涨受限;3月初,市场预期新季种植面积将所有反弹,预估临储将提前并加量投放,首拍600万吨,供应压力增大,利空盘面;4月4日,临储拍卖政策落地,首周投放700万吨略高于预期,于4月12日启动,短期供需格局宽松,价格再次下探。 5月-11月上旬,价格上扬。5月,基层售粮结尾,盘面跟随临储拍卖节奏运行,当前每周投放800万吨,随着供应逐步增加,成交率有所下滑,但拍卖溢价仍显。7月6日,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打响,我国对美国进行反击,对美进口农产品加征25%关税,此时玉米进口和替代品价格已无进口优势,提振国内玉米需求和价格。7月-8月,东北和华北主产区台风和暴雨影响,市场不间断炒作新季玉米将大幅减产,预估减产幅度为15%-20%,下游建库意愿增加,推动价格上行,市场购销活跃,拉动临储拍卖成交量增加,同时新季玉米种植成本提高,底部支撑强。9月减产预期落空,因黑龙江、内蒙等地长势良好,价格小幅下滑。10月底,临储拍卖结束,总成交量约1亿吨,此时临储剩余库存7850万吨,库存大幅消耗,供应压力大减,市场担心后续产需缺口扩大,囤粮热情不减。 11月下旬-12月底,价格下探。自8月出现的非洲猪瘟持续蔓延至11月扩散加剧,养殖端出栏加速且补栏积极性不佳,存栏量环比下滑加剧,减少对玉米的需求;同时新粮上量逐步增加,供需格局宽松,价格回调;12月中美贸易关系逐步缓和,市场传言将进口美玉米、大豆等产品2000万吨以上,进口明显大增,利空盘面。 表: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 6、2019年:下游需求不振 2019年,玉米盘面先扬后抑。整体受供需博弈和政策端影响,临储拍卖高开低走,但仍消耗部分库存,最终剩余库存5660万吨。 1月-3月,价格在1800-1880元/吨区间震荡。1月底前主要受基层售粮情绪和节奏主导;随后基层抗价惜售,加之政策端振兴大豆计划,刺激基层改种大豆,例如黑龙江大豆补贴高于玉米200元/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下滑,价格略有反弹;但下游需求不振,北方多省份猪瘟加剧,存栏量持续下滑,深加工开机率也处历年低位水平,压制盘面;3月初,国家开始一次性储备玉米收购,政策端提振,价格再次反弹。 4月-5月,价格上涨迅速,增长超150元/吨。玉米播种期干旱天气炒作,玉米单产下调,利多盘面;叠加5月中旬临储玉米拍卖底价上调200元/吨,提高出库成本,提振市场情绪,拉动盘面持续上涨至阶段高峰2035元/吨。 6月-9月, 价格持续下滑后低位震荡。6月,受西南和华中地区猪瘟加剧影响,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下滑加速,饲料需求低迷;且受原料端价格上涨,下游深加工利润持续下滑至-100元/吨,采购积极性下降,盘面不断下行至当季玉米成本价企稳。临储玉米在此期间拍卖不断,但市场对上调底价接受度低,加之下游疲软市场购销平淡,玉米现货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临储成交率不佳,高开低走。 10月-12月,震荡运行。市场回归天气炒作和玉米上量节奏。10月17日,临储拍卖结束,拍卖总量达2191万吨低位,临储去库有所减速,但剩余库存已降至5660万吨,压力大幅减弱。新季玉米上市延迟,供应阶段性偏紧;需求端来看,猪瘟在四季度得到明显控制,养殖利润在下半年增长迅速处于历年高位,拉动养殖端跌势趋缓,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自10月稳定开始回升,同时当前深加工利润也恢复性上涨,玉米阶段需求回升,价格有所抬升。后续随着天气好转,季节性上量恢复,价格略有回调。 表:黑龙江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 7、2020年:临储清库 2020年玉米呈现明显的牛市行情,全年基本处于上涨态势,但阶段性涨幅不同。主要受突发事件、临储拍卖和供需格局驱动;年初疫情反复影响交通,且今年临储去库收官,供应得到极大缓解;下游工业需求较为稳定,不过生猪养殖逐步恢复,对玉米的需求大幅增加,产需缺口暴露,玉米价格大涨,涨幅超1000元/吨。在2017年产需缺口便已经存在,但国内高临储库存可以满足国内供给,2020年去库完成,产需缺口显现。 1月-4月,震荡偏强,涨幅较缓。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地区封路物流受阻,能繁母猪开始补栏但进度较缓,阶段性供应不畅,价格开始上涨。3月中旬,由于临储库存大幅减弱,目前剩余5660万吨,市场开始炒作临储拍卖底价上涨,看涨情绪浓厚,盘面延续上行。4月基层售粮收尾,贸易商有所观望,预期实行的临储拍卖仍未到来,市场购销处于紧平衡中,价格延续偏强运行。 5月-8月,受临储拍卖影响,上涨迅速。生猪产能恢复增速,截至8月,能繁母猪存栏已恢复至3700万头保有量,超猪瘟前水平,饲料需求强劲。5月20日,临储拍卖政策落地,底价上涨预期证伪,价格小幅回落;但由于临储即将清库和产需缺口扩大至2000万吨预期下,市场看涨预期浓厚,备货热情激增,临储拍卖成交火爆,成交率接连达100%,拍卖溢价严重,成交均价由1765元/吨一路上涨到2036元/吨,拉动现货和期货双双上涨,期货盘面上涨约300元/吨。8月市场囤粮降温,临储拍卖价下滑,叠加前期玉米价格高涨使得玉麦价差缩减,小麦替代优势显现,盘面小幅下滑。 9月-12月,持续上扬。9月初,主产区天气异常,干旱、台风等多发,黑龙江、吉林等地倒伏严重,市场预期新作减产1000万吨,降幅5%,再次提振玉米价格;同时生猪养殖产能不断恢复至高位水平,增加玉米需求。11-12月,新作玉米陆续上市,市场根据玉米供应和企业补库震荡运行。临储去库完成,受国外玉米价格优势和产需缺口将持续存在情况下,玉米进口量在11-12月猛增至高点226万吨,预期后续仍将增多。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