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对很多人而言,是购物狂欢的代名词,但在期货市场,却在2016年那年成为了交易者难以忘记的“黑色星期五”。 2016年11月11日晚,期货市场夜盘开盘后,出现罕见的极端行情,部分品种在短短几分钟内从涨停跌至跌停,无数投资者瞬间从盈利的天堂跌入亏损的谷底。 行情回顾 2016年11月11日夜盘开盘后,期货市场处于一片火热的氛围中。在此前一周,商品期货多头大爆发,连拉四根大阳线,各品种轮番上涨甚至冲击涨停,空头叫苦不迭。 双十一夜盘开盘后,各品种在前期的暴涨趋势下表现一路飙升。黑色系商品如焦煤、铁矿石等率先发力,迅速涨停。此外,有色系、化工系等板块也纷纷跟涨,棉花、橡胶、PTA等品种均出现大幅上涨,市场一片多头氛围。许多投资者沉浸在即将收获巨大利润的喜悦中。 然而,这种繁荣的景象并未持续太久。当晚21点41分左右,市场突然急转直下,多个品种合约突然出现异动。以棉花为例,短短7分钟内,从涨停直接跌停,成为当天最极端的品种。随后,PTA、橡胶、棕榈等11个品种也纷纷触及跌停。市场瞬间陷入混乱,多头资金纷纷撤退,空头势力大举反扑。 截至收盘,期货市场几乎全军覆没。菜粕以5%的跌幅封于跌停板,沪锡和PTA跌幅超过5%,橡胶、沥青、郑醇等7个商品主力合约跌幅超过4%。黑色系商品如焦炭、铁矿石、螺纹钢等也未能幸免,由大涨转为大跌。 这种极端的行情,使得空头和多头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整个市场一片腥风血雨…… 投资者惨状 对于当天做多的投资者来说,这场暴跌如同一场噩梦。许多投资者在开盘初期看到市场大涨,纷纷加仓追多,却在短短几分钟内被市场无情地打回原形。一些投资者甚至在涨停时加仓,结果不到半小时就面临爆仓的惨状。 在这场多空“双杀”的行情中,许多投资者因为过度杠杆交易,被市场无情地 “收割”。当市场行情突然转向下跌时,由于账户保证金不足,他们面临着被强制平仓的命运。大量的强制平仓指令如雪片般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卖盘不断增加,价格持续下跌,更多的投资者被强平,市场波动被急剧放大。许多人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这场暴跌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许多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涨停到跌停的过山车行情,心理上难以承受。一位有11年期货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回忆说:“20年没见过的行情,第一次见了,瞬间石化。”他当天做PTA被穿仓,损失惨重。 不仅个人投资者多年财富付诸东流,机构也难逃这场灾难,此前在10月上演的业绩神话被彻底粉碎。据资管网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11月14日(当日结算后),纳入统计的单账户产品单日平均收益率为-3.16%,20%的账户在当天的单日亏损超出历史极值。众多CTA 基金的净值大幅回撤,许多基金甚至面临清盘的风险。 事件原因 回顾过往,市场认为,造成此次极端行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监管加码、交易受限。2016年下半年,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持续火热,多个品种价格一路飙升。为了抑制过度投机和防止市场价格操纵,证监会下发通知警告期货公司不得参与配资,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同时,各大期货交易所也连续发出调整商品合约交易手续费、交易保证金和涨跌停板幅度等监管措施。这些监管措施的加码使得市场下行压力累积,为双十一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二是价格短期大幅拉涨,风险积聚。价格短期大幅上涨的过程也是风险积聚的过程。部分品种的持仓量和成交量均大幅增加,虚实盘对比也反映出虚盘大幅超出常态水平。大宗商品量价的大幅提升已逐渐脱离现货供需市场,投机风险显著。在风险积聚与市场预期中,市场集中涌现巨额空单,最终引发了暴跌现象。 三是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当期货价格下跌引起市场恐慌时,投资者纷纷跟风抛售,加剧了市场的下跌趋势。 四是技术风险。在下跌发生时,主要的期货交易软件系统出现短时崩溃,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此外,由于品种价格下跌迅猛,采取程式化交易策略的止损单也无法报出,期货公司、技术供应商以及交易所的服务器均出现拥堵,甚至出现网络中断现象。这些技术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崩盘。 事件影响 2016年11月11日的“黑色双十一”是中国期货市场历史上罕见的极端行情。这一天,市场从涨停到跌停的过山车行情,让无数投资者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变。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事件是一次深刻的风险教育。期货市场的高杠杆特性使得盈利和亏损都被放大,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仓位和风险。 这一事件,也对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事件发生后,监管层加强了对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的限制,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风控防控机制。 2016年的“黑色双十一”是期货市场历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市场的高风险性。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这一事件的教训依然值得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铭记。期货市场既是机遇的舞台,也是风险的战场,唯有敬畏市场、理性投资,才能在这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禾研究中心综合整理自网络 责任编辑:七禾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洪周璐
电话:15179330356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 七禾网 | ![]() 沈良宏观 | ![]() 七禾调研 | ![]() 价值投资君 |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 七禾网APP苹果 |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 傅海棠自媒体 |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