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傅海棠数据之惑 中国玉米总需求超过3亿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5-16 18:24:09 来源:新浪财经

近日,资管网和中国玉米网联合搞了一次玉米春播调研,傅海棠和马明超先生带队,在黑龙江东部哈尔滨——佳木斯——鸡西一带的田间地头和粮库、种子站走访询问,得到了大量一手的有价值的信息。


一、种地不赚钱


在桦南县的孙斌鸿源公司,当地的一位种植大户王队长说,自己家里有15垧地(200多亩),全队则有1.8万亩土地,去年20%种大豆、80%种玉米,今年改过来了,20%种玉米、80%种大豆。这个数字让我们吓了一跳:按照这个比例,岂不是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3倍?王队长说,他们的地是农垦集团的,是按照上级要求改种的,而当地农民的散户种植则并非如此:当地农民去年有90%种玉米,今年则有80%的种玉米,另有一成改种大豆和水稻了。


农垦集团今年大面积改玉米为大豆了吗?据了解,桦南县的曙光农场大约有20万亩土地,归属红兴隆管理局(以前称建设兵团第三师),而红兴隆旗下有700万亩耕地,隶属黑龙江农垦局。农垦系的土地成规模,管理科学化水平高。王队长举例说,按照农垦要求,连续5天地下5厘米温度高于5度就可以播种,所以2011年时农垦要求4月23日必须完成玉米播种,而当时气温很低,农民不愿意播种。他作为队长率先垂范耕种完毕。结果次日大雪后下雨,播种机一周之内无法下地。秋收的时候,以4月23日为界,早种比晚种每垧地多打粮1吨。


晚播种肯定影响产量。今年播种普遍拖到了5月1日之后,比往年延迟一周到两周。虽然有农民说“谷雨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还有农民迷信今年有两个六月(闰六月),但王队长说收成肯定受影响。但影响多大不好说,大家其实对产量不是太上心,因为种地不赚钱。


王队长给大家算了一下成本,每垧地种子1000元,化肥2000元,农药人工等1000元,平整耕地等1300元,地租5700元,综合计算成本11000元,如果算上资金利息,则要12000元。而每垧地平均亩产10-13吨。如此算来,每斤玉米0.5元(当地潮粮,含水分30%以上)是保本价。而去年实际每斤卖0.45-0.46元。算下来,每垧地要亏损1000元上下。但国家有农机具补贴和玉米补贴,农民最终落得个白种地、赚补贴的结果。


今年的情况是,农垦的土地,地租没有下降,但补贴都归种植户。而当地农地的地租普遍降下来了。去年7000元的地租(每垧地15亩)今年就降低到4000元左右了。有的降低到3000元。预计如果玉米售价持平略亏,则地主、种植户今年各赚2000-3000元,其中,地主赚的是下降了的地租,种植户赚的是国家补贴。


这其实也是东北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真实写照。临储8年的结果是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以前种大豆、高粱、棉花等作物的土地大范围改了玉米。种玉米赚钱成为共识后,国家临储不堪重负,最终取消临储制度改为粮价补贴,没反应过来的农民在2016-2017年度欲哭无泪。


我估算了一下,王队长去年种玉米的收入大约5万元,而他的女儿还在外面上大学,这样的收入水平肯定没法维持生计,便问他经济情况。他说,自己在外面还上班,一年另有5万元收入。自己在县城里开一家旅店,还养了一台车跑运输。算下来一年能赚二三十万。这种情况,在当地是很好的,其他人没有这么高的收入。


一路调研,我们跟种植的农民交流、跟种子站和农技站的人交流,鲜少看到笑容。一方面他们正忙于春耕春种,另一方面,去年是大面积亏损或者盈利下降。粗略统计,去年东三省玉米产量1亿吨,玉米销售价格从高峰时的每斤0.7元下降到0.45元,仅此一项就减收逾500亿元。这势必影响到当地的消费情况,大家的心情怎么好的起来呢?


二、多少玉米改大豆


这次调研,我们的目标是想推算出到底有多少原来种玉米的土地改种大豆或其他作物了。不过,黑龙江东部这条线因为紧挨着松花江,当地水浇条件比较好,沿江区域大面积是种植水稻的。离水远的区域,旱改水(玉米改水稻)的有一小部分,因为有国家补贴(旱田改水田需要打井或修渠,农民不愿意承担这个成本,所以今年国家给补贴)。


其余区域,一度有20-40%的玉米改种大豆意愿。很多农民也已经订购了大豆种子,但3-4月玉米期货价格上涨,让不少人动摇了,又换回种玉米。大致估算,改种的面积超过10%——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0%,但大豆面积增加超过100%(原来基数低),另有部分改其它品种的。


从农民备耕的情况看,情况也出现反复。化肥销售原来预估下降40%(种玉米需要化肥多,而种大豆需要的化肥少),结果到四月底的时候,化肥销售反弹,比去年减少大约只有20%。其中,优质肥(价格高)减少的比重超过一半,但低价肥料的销售有所上升。当地的种子、化肥和农药以及农机等价格波动不大,种子也只是略有下降。


傅海棠先生说:去年价格糊弄人,现在农民糊弄土地,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糊弄人了。意思是:价格跌的厉害了,人们就不愿意在土地上多投入化肥农药和管理,结果就是土地产出会下降。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今年全国到底会减少多少玉米种植?会增加多少大豆种植?今年的产量又会怎么样呢?


5月初,国家农业部发布最新供求报告,数据是:


2016年玉米种植3676万公顷,同比减少3.6%,2017年预计播种3584万公顷,减少2.5%。


2016年玉米总产量2.2亿吨,同比减少2.3%,2017年预计2.13亿吨,减少2.9%。


至于大豆,2016年种植715万公顷,今年预计790万公顷,增长10.4%。产量预计1410万吨,比去年增加150万吨。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这些数字整理出来,是因为美国农业部每月的供需报告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报告出炉前后,农产品价格多围绕数据增加而波动加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中国农业部的月度供需报告应该也同样引起重视吧?


不!中国农业部的数据大约只是对上的或者对数据工作者的。专业的期货投资者对这份月度报告都只是呵呵,没听说过。也没有人依据这份报告做投资。比如说,按照这份报告,玉米减种1600万亩,而大豆增加1100万亩。可能么?


2015年以来,玉米价格跌得那么厉害(期货市场价格从2400元跌到1400元,潮粮收购价从0.75元下降到最低0.33元),农民伤心至极(东北之外的区域是没有玉米价格补贴的,深加工企业也没有补贴),种植面积肯定会出现较大波动。但是,按照农业部的数据,2015年5.7亿亩、2016年5.5亿亩、2017年预计5.37亿亩,岂不是太和谐了?农户难道都是木头啊,不知道做调整的?


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数据完全不是这样的。其他机构作出的研判也不是如此。


今年4月5日-4月25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所属试验站和示范县针对农户种植意向做了调查,收到调研数据5258份,涵盖全国22个省区的玉米播种面积3.18亿亩的范围。数据显示,2017年农户玉米种植意向降幅为10.9%,与2016年的意向降幅相当。其中,玉米种植主产区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种植意向下降12.6%。


如果全国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那么,这个意向面积是减少超过5000万亩的,远大于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如果减少的部分6成改大豆,那大豆种植面积也会增加3000万亩以上,大豆年产量就可能突破2000万吨。


三、玉米忽多忽少为哪般?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产量数据也是备受质疑的。按照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玉米产量2.2亿吨,只比2015年减少600万吨。但是,截止5月30日,全国玉米收购同比减少5300万吨。哪个数据更可靠呢?当然是后者,因为收购玉米有补贴,收购者不会造假!收购减少那么5300万,难道产量会只减少500万?为什么不对数据进行核实修改呢?


类似的疑问,在我们考察的最后一站又呈现出来。哈尔滨三棵树粮库的吕荣伟先生质疑道:去年国家临储收购1.25亿吨,拍卖成交只有0.5亿吨,那说明在常规消费之外,去年的玉米多了7500万吨。但是,今年呢?5月开始拍卖玉米非常抢手,说明市场没有玉米了,如果产量2.1亿吨,那等于半年至少消费了1.6亿吨玉米(估算当前市场常规库存2个月,5000万吨),未来半年怎么办呢?难道玉米缺口8000万吨?


吕总之问,振聋发聩。前一年市场多出来七八千万吨玉米没人要,被国家临储收库了。今年才过了8个月,市场已经没玉米了,按照消耗量估算,市场突然就少了0.8亿吨玉米?从过剩到不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的数据都没法说明问题。


傅海棠先生说:去年我说全国减产5000万吨没人信,现在看是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2.2亿吨的产量是不准确的。事实上,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和消费量很可能超过3亿吨。因为我们低估了全国玉米需求:去年临储收购1.25亿吨、抛储0.5亿吨,全国饲料需求1.7亿吨,再加上深加工0.5亿吨,全年玉米消费量接近3亿吨,产量也接近3亿吨。但是,由于替代品进口5000万吨,而市场玉米库存减少,这导致2015-2016年度玉米临储大幅度增加:全国多了8000万吨。


到了2016-2017年度,全国玉米产量可能降低到2.5亿吨,如果按照玉米饲料2.2亿吨、深加工0.5亿吨、库存增加0.5亿吨计算,全国玉米需求3.2亿吨。市场就少了7000万吨。如此,才能解释玉米忽上忽下的原因。


至于饲料需求,傅先生的计算依据是:2016年中国进口大豆8400万吨,按照比例,可生产豆粕6500万吨,再加上菜粕、棉籽粕等,蛋白饲料总量超过8000万吨是没问题的。按照蛋白饲料添加占比20%、玉米添加占比60%的比例推算,全国饲料产量4亿吨,玉米需求2.0-2.4亿吨应该没问题。


四、黑地有多少?


国家农业部的数据如果不可靠的话,是哪里多出来的玉米产量呢?4月底在香然会举办的一次讲座上,来自东方期货的高崇辉先生认为,黑地(没有纳入国家土地确权且不享受补贴的土地)的面积远超预期。按照他的估计东北四省区的黑地面积可能接近1.5亿亩。因此,玉米实际的产需量其实远超官方的数据。按照他的估算,2016年全国玉米减产6000万吨。他预测的2017年玉米需求3.16亿吨——这个数据倒是跟傅先生的推测接近了。


同时,高崇辉先生预测2017年全国玉米减少面积在0.8-1.0亿亩,如果单产提高一点,全国玉米减产还会达到2000-3000万吨。


如果综合傅先生和高先生的数据,我们似乎可以有这样一个大致轮廓:


201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可能超过7.2亿亩,总产超过3亿吨,市场需求2.5亿吨;2016年全国玉米种植或达6.3亿亩,单产下降10%,结果全年总产量2.5亿吨,市场需求3.2亿吨。2017年,预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4亿亩,总产量2.2亿吨左右,而市场需求可能超过3.3亿吨。


疑问是,全国的黑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呢?有没有办法监测到呢?玉米网的张文韬介绍说,国外已经有通过遥感监测的方式进行面积估算的了,但成本很高。中国的面积很大,玉米种植成片地区不多,如果也遥感拍摄后处理,准确度不高,成本非常大。所以,全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始终是一个模糊数,各家给出的数据差异也很大,期货投资依靠哪家的数据,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主见的。


事实上,如果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高峰真的超过7亿亩,那么,2016年大豆种植面积1亿亩的数据也是值得商榷的。由于2016年的大豆供给其实还是偏紧的,按照统计局的数据,1300万大豆可能略显不足。但如果黑地也一窝蜂转大豆,则大豆产量突破2000万吨甚至更多就有可能的。那时候,东北大豆岂不是重回油豆之路?


有人会问:正规种植玉米和大豆,可以有补贴,黑地完全没补贴,为什么还有人愿意种呢?因为黑地也没地租啊,这个成本省下来了。


当然,不在国家统计范围内的黑地到底有多少,目前还是未知数。如果有办法能落实,或者东北地区的耕作土地能重新确权,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五、玉米前景能否乐观?


在座谈中,吕总还感慨,国家的粮食储备实施了30多年,变化也比较快,农民不太容易适应,包括玉米临储制度的实施和取消,虽然有了补贴,但农民却越来越茫然,不知道该种什么了。如果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粮食储备还是应该完善的,应该实事求是考虑农民利益,调整补贴制度。比如,根据土地面积给补贴(不管种什么),以稳定玉米的产量。


事实也正是如此。调研中,很多农民都说种粮不赚钱。就算赚个三两年,只要有一年亏损,就全没了。就拿现在来说,看起来一垧地赚二三千元补贴,但其实一亩地的收益不到200元,只有种植大户才有利,这或许是未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必由之路:大量农户退出土地,转给大户或合作社种植。


对于今年的粮食前景,农民不看好。前述王队长说自己种地20多年,从来没见过五年丰收的,基本上四五年一次灾,今年就到节骨眼了。


马明超先生说,凡是种植面积下降的年份,灾害也比较多,减产还很厉害。而且,只要有一年开始出现一些小灾,就可能出现很多次小灾,累积起来就是大灾。像今年东北地区降水减少,部分地区播种推迟,就要注意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农产品如果要有大行情,需要连续两年减产才行。


而玉米会否继续减产,其实是不确定的,由于国家临储还有2亿吨以上的库存,今年的出库压力又比较大,吕总分析说到七月前后,拍卖的成交量和成交价都可能下降。如果抛储价格节节高,那明年的种植面积就会上升。


傅海棠先生说,本来今年玉米种植面积会大幅度减少,但是,三四月期货价格的上涨,又让一些农民增加了种植,这就是天道。如果今年农民种玉米再不赚钱,明年减种又厉害,再加上一次天灾,那2018年的玉米价格就要上天了。所以,玉米投资,其实要看天,还要看地。


本文完成时,黑龙江和辽宁两地正式公布了各自省份2017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原则上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此时,这两个省区的春播已经基本结束了。农垦改大豆多,显然是正确的,至于小农户……


我想起在鸡西某地一位农民说的话了:去年种玉米,一元钱卖3斤,你说赚啥钱?今年种大豆,一亩地200多斤,你说能赚钱?农民这惨劲儿,有啥办法?不管赚钱亏钱,都要种田。先种上吧!


于是,黑土地开始有嫩芽萌出。(上海高程投资董事长 潮汐智咖 扬韬)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4008-277-007
          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傅旭鹏/相升澳
电话:13758569397
Email:894920782@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六大签约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

[关闭]
[关闭]
[关闭]
我要啦免费统计